当“赢在起跑线”的口号像紧箍咒般缠绕着每个成长的瞬间,《想赢的男孩》像一面温柔的镜子,照见了我们心底那个“允许自己不完美”的角落。美国纽伯瑞文学奖得主杰里·斯皮内利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总在跌倒却从未停止奔跑的男孩辛可夫的故事——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永远站在领奖台,而是拥有在泥泞里依然朝光微笑的勇气。
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撕开了“成功神话”的滤镜,让每个平凡的孩子都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辛可夫就像我们身边那个总坐在教室后排的同学:数学考试永远在及格线徘徊,传球时会把篮球砸到自己脑袋,合唱时跑调能盖过整个声部。但他有双亮晶晶的眼睛,课堂提问时总把小手举得比谁都高,即使答案错得离谱,也会挠着头嘿嘿笑:“原来太阳不是绕着我转的呀!”作者没有给辛可夫安排“逆袭成学霸”的俗套剧情,却让他在一次次“输”中长出了最珍贵的品格:帮同学捡起散落的作业本时,他的手指被纸张边缘划破,却先问“你的书没弄脏吧”;竞选班长得零票时,他真诚地给当选者鼓掌,说“你演讲时的手势真像个大将军”。这些细碎的温暖,比任何“成功学”都更接近成长的真相。
更深刻的是,它教会我们重新定义“输赢”。书中有个场景让我热泪盈眶:辛可夫参加全校接力赛,接棒时脚下一滑摔在跑道上,膝盖渗出鲜血。他没有放弃,爬起来一瘸一拐地冲向终点,尽管班级因此得了最后一名,同学们却全体起立为他欢呼。这一刻,斯皮内利告诉我们:真正的“赢”,是摔倒后依然向前的执着,是明知会输也敢全力以赴的担当。就像辛可夫的老师说的:“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翻山越岭的马拉松,重要的不是谁先到达,而是你是否带着善良和勇气在路上。”
作为六个孩子的父亲、二十一个孙辈的祖父,斯皮内利的文字里藏着对成长最温柔的理解。他没有居高临下地说教,而是用辛可夫的视角,让我们看见“不完美"”里藏着的光芒:考试不及格时,他会把错题本画成漫画;被嘲笑“笨”时,他会给流浪猫讲自己的“失败经历”。这些细节像一颗颗温润的珍珠,串起了一个关于接纳、勇气与爱的成长寓言。
合上书页,窗外的阳光恰好落在桌角的错题本上,那些曾经让我沮丧的红叉,突然变得不那么刺眼了。《想赢的男孩》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指南,而是一张允许自己犯错的通行证——它让我们相信,即使平凡如辛可夫,只要带着善良与执着前行,每一步“输”的脚印,都会成为未来“赢”的基石。
四川省都江堰市
玉堂小学五年级(2)班 尹梓衡
指导教师 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