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特殊孩子制作的漆器走进故宫
◎ 本报特约记者 刘冲

扫码看视频

    近日,北京故宫文创融合馆。患有听力障碍的少女王胡可站在一件漆盒展品前,双手快速比划着纹样。旁边的老师袁秋则向观众转述:“她说,这片山纹代表我们城口,这条水纹是巴山夜雨……”

    展柜里,一件件来自重庆城口的漆器,在晨光下泛着温润光泽,犀皮漆流淌着深邃的纹理,蛋壳碎片在漆面上拼出细密的光点。

    这里是重庆市残联主办的“无声的绚烂:非遗技艺与生命力量的对话”特展。展出的百余件作品,都出自城口县“忘我”大漆艺术空间的学员之手,其中28位是患有孤独症、听力障碍等的特殊学生。

    他们的老师是袁秋。2012年,自从儿子被确诊为孤独症,袁秋的生活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带着孩子辗转多地求医时,袁秋开始逐渐了解这一群体。

    她决心在城口成立特殊儿童康复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康复服务。2018年深秋,袁秋攥着所有积蓄签下租房合同,成立了“星铖特殊儿童服务中心”,为107名特殊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对困难家庭仅象征性收费,甚至全免,几年下来减免费用超过百万元。

    但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一个更深的忧虑在她心头萦绕。“等我们老了,他们靠什么生活?”

    2022年初,城口县残联启动融合非遗传承与残疾人就业的基地项目。袁秋看到招标信息眼前一亮:城口是“中国生漆之乡”,孩子们如果能学会漆器制作手艺,将来就多了一条出路。

    希望在心中升腾。为了这个项目,她彻夜不眠地打磨方案,不仅为特殊学员量身定制了详细的教学步骤,更周全规划了安全管理措施。她的决心和细致最终赢得了认可,“忘我”大漆艺术空间在当年6月正式成立。

    然而,真正站在工坊里,袁秋才切身感受到,将这门技艺传递给特殊孩子,其难度远比想象中大。挑战面前,她再次选择了迎难而上,从零开始,跟随从福建、山东请来的漆艺师傅学习。生漆过敏的考验猝不及防,胳膊肿得发亮,瘙痒钻心,她却依然举着手机将师傅的操作录成视频,一遍遍观看,一遍遍练习。她深知,自己必须先精通,才能教好孩子们。

    袁秋把复杂的工序拆解成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再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分配不同环节。她不厌其烦地示范、引导,微信也成了她的“第二课堂”,文字和图片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当王胡可第一次捧着独立完成的蛋壳镶嵌小漆盒,激动地冲到袁秋面前,在手机屏幕上敲出“袁老师,我行!”时,袁秋的心被深深震撼了。带着这份喜悦与成就感,她招募了28名学员陆续走进“忘我”大漆艺术空间。

    今年5月,重庆市残联邀请“忘我”大漆艺术空间参加6月在北京故宫举办的“无声的绚烂:非遗技艺与生命力量的对话”特展。得知消息后,整个艺术空间都沸腾了。为了这次特展,学员们全力以赴。袁秋和学员们精心挑选了百余件作品。每一件作品背后,都凝结着无数次的失败与重来,都记录着他们突破自身局限的汗水与坚韧。

    6月,袁秋带领部分学员走进了北京故宫。站在展厅角落,袁秋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自信光芒,看着观众们欣赏、赞叹的目光,再加上展览后订单与合作意向逐渐增多,她知道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开始逐渐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

 

当前:1版(2025年08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