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看视频
7月31日,浙江慈溪遭遇暴雨,一处公共厕所因积水导致管道堵塞,污物漫溢得满地都是。28岁的潘浩男带着工人赶到时,几乎无处落脚。面对工人举着的手机镜头,他黝黑的脸上挤出憨笑:“臭是真臭,但咱得抽啊!附近这么多务工人员,不弄好他们咋上厕所?”说完,他便抱起60多斤的钢丝吸污管,弯腰往堵塞的下水道里费力推送。
从一线“掏粪工”到行业记录者,毕业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摄影专业的潘浩男,用镜头让“掏粪工”这个职业变得鲜活可感。
“我爸妈干这行23年,我小学五年级就跟着掀井盖、抱管子。”潘浩男说,那时大家对“掏粪工脏、臭”的刻板印象,也常常让他难为情,“那时候同学问父母干啥的,我总说‘做小工程的’,实在不好意思说实话。”
时间来到2023年,潘浩男大学期间创业失败,后来在宁波打工时,弟弟先天性心脏病复发。他和母亲带着弟弟辗转宁波、上海的医院求医,无暇顾及工作。家庭的变故与生活的压力让他决定回家。父母起初坚决反对,他给父母分析着利弊:“创业不一定成,回家干熟门熟路,干得好还能锦上添花。”
刚入行时的窘态还历历在目:抽粪车吸太满导致半路抛锚、工具丢三落四、由于不熟练溅得浑身污物……“最难受的是被人嫌弃,当然也有不期而遇的温暖。”潘浩男说:“真正尊重你的人,从不在乎你干的活脏不脏。”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尊重这个行业,潘浩男拿起相机拍摄视频,记录“掏粪工”的工作环境、行业现状等,至今已拍摄300多个短视频。这些视频受到众多网友关注,纷纷留言“粪车装的是责任”“掏粪工是城市清道夫的勋章”“看到了年轻人对职业尊严的鲜活表达。”
滑动着这些回复,潘浩男感动地说:“这些年的坚持是值得的。职业不分高低,找准热爱的事坚持做,平凡也能出价值。”
如今,潘浩男带领8人团队穿梭在慈溪街巷,形成独特“时间表”:周末进单位、周中入小区、凌晨奔餐饮店、深夜接急单,尽量避开人群,不给大家添麻烦。每次作业后,他都会带着工友擦净污水、收好工具、做好服务。
团队还协助12345便民服务中心、慈溪市社会矛盾服务中心,为困难家庭及老党员免费维修、清理管道等。
“粪便可以变废为宝,做成肥料甚至能源。”潘浩男这个用镜头捕捉光影的年轻人,如今正奋力在井盖下寻找着城市循环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