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雪山连绵,草场广袤,牧民们逐水草而居。这里地广人稀,村庄之间往往相隔较远,通信与交通的阻隔曾让政策传递成为难题。近年来,一支支特殊的宣讲队伍跋山涉水、顶风冒雪,用马背、摩托车甚至双脚,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送到每一顶帐篷、每一户牧民家中。当地牧民们感慨:“党的政策像阳光一样,照进了草原最远的角落。”
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曲麻河乡措池村,距离县城300余公里。全村牧民分散在近4000平方公里的草场上,最近的邻居相距20公里,最远的人家需要骑马两天一夜才能抵达。
4月7日,一支由45名党员组成的“马背宣讲队”踏上征途,他们的目标是确保党的政策“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清晨5点,天边泛着微光,村支书更登和队员们已收拾好行囊。鲜红的党旗、藏汉双语的宣讲手册被装进马褡裢。“白马次成家离这儿70公里,咱们得赶在明天日落前到达。”在两天一夜的跋涉中,宣讲队沿途为12户牧民讲解医疗补贴、草场承包政策,夜晚在牧民帐篷里围着炉火“拉家常”。
“居民太分散,山又高,汽车开不进去,唯有骑马才能到达。”更登说,“我是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空话。哪怕只有一户听不到党的声音,我们就不能算完成任务。”
“牧民白天放牧,我们就晚上讲”
在曲麻河乡昂拉村,一支由村支书才丁加带领的“摩托车宣讲队”驰骋在草原上。他们将宣讲课堂搬到牧民的帐篷前、牛群旁。“乡村振兴战略”“草场生态补偿”等牧民最关心的话题被翻译成藏语,用“拉家常”的方式娓娓道来。
在今年初的一次宣讲中,才丁加带着队员深入边远牧点。在一处山坳里,20多名牧民席地而坐,听才丁加用“土话”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现场笑声、掌声不断,宣讲手册被争相传阅。才丁加说:“牧民白天放牧,我们就晚上讲。党的政策早一天落地,牧民就早一天受益。”
“讲政策,要像酥油茶一样暖心”
在巴干乡,一支由乡党委书记才尼、镇干部求尼文毛、代曲村支书扎西巴丁组成的三人“理论宣讲团”,成为牧民心中的“贴心人”,他们认为“讲政策,要像酥油茶一样暖心”。
在一次宣讲中,牧民问:“草场承包到期后怎么办?”才尼翻开手册,指着政策条款解释:“国家明确第二轮承包再延长30年,大家放心!”求尼文毛则用自家草场改良的例子补充:“用好生态补偿资金,草场好了,牦牛壮了,收入自然增加。”扎西巴丁笑着总结:“党的政策就像这帐篷里的火炉,暖和又实在!”
这里没有华丽的舞台,只有真诚的对话;没有便捷的交通,只有坚定的脚步。未来,曲麻莱县将继续创新宣讲形式,让党的声音在雪域高原永远嘹亮,让牧民的幸福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