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民生叙事——
从“绣”细节到“筑”幸福
◎ 张美荣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推进保护性修缮改造,“精雕细琢”每一处细节,让这里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文明温度

    打造“最美上学路”

    这里不仅是会“讲故事”的文化长廊,还是孩子们安全通学的保障线,更是全民参与的文明实践场

   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推动多圈共融,打造多元化、多层次消费场景,覆盖养老、文化等多元服务,实现15分钟民生幸福触手可及

    从背街小巷的“绣花式”改造到“最美上学路”建设,从便民生活圈全覆盖到公共服务提质升级……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过程中,北京市石景山区始终锚定“人民城市”坐标,将民生需求融入城市发展肌理,用一件件民生实事绘就城市温暖底色。今年5月,石景山区荣获全国文明城区称号。

    用“绣花功夫”雕琢街巷:

    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明蝶变

    青石板路泛着岁月的温润,驼铃古道的余音在巷子里流淌。龙王庙广场的红色电力文化展前,游客举着手机记录历史与现代的碰撞;第三过街楼侧墙斑驳的门洞里,修缮时发现的石狮子静立其间,似在诉说老街往事……这条全长1500米的京西老街,正以“绣花功夫”雕琢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鲜活模样。

    作为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模式口曾是商旅通衢要地,却一度被违建占路、管线乱垂、设施陈旧困扰。转机始于石景山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该区开展社区环境、道路交通、背街小巷等专项整治行动,模式口因历史价值与民生需求双重考量,被列为重点攻坚项目,同步推进保护性修缮改造。

    区属国企石泰集团作为实施主体,推进市政设施改造、房屋腾退、拆违治乱及外立面修缮等工程,一场“精雕细琢”的蝶变就此展开。

    在改造过程中,“绣花功夫”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与文明理念的渗透中。基础设施修缮坚持“修旧如旧”,以京西传统民居灰墙黛瓦为基调,街巷融入雕塑小品、卡通墙绘。

    此外,石泰集团还对区域内公共空间进行创新利用。改造中,2号院“京西书局”拆除违建、完善设施,变身百姓生活驿站;“古井生辉”等小微空间串联成文化展览群,为居民提供休憩交流场所。模式口公园更成文明实践样本,这座集观赏、互动、休闲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全龄活动区设计听取民意,篮球围挡、挂衣放歌位等细节都体现着“共建共享”理念。

    环境治理采用“地毯式”排查,拆违建、清死角、规范停车;民生方面积极推进公共厕所改造等项目落地。

    “街巷一步一景、环境干净整洁、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现在大家都自觉维护环境。”居民褚小丽主动报名加入社区宣讲团,一心要把这些变化宣传出去。磨山咖啡主理人于飞也被吸引来此创业,“这里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文明温度,是年轻人愿意停留的地方。”

    “最美上学路”焕新:

    从安全通学线到文明实践场

    石景山区紧扣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契机,全面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让“最美上学路”成为城市文明的生动注脚。

    跳动的彩虹路、活力的儿童区、粉色“风雨长廊”……在环绕古城小学和北京万商幼教中心古城幼儿园的700余米道路上,由古城街道打造的“最美上学路”很是吸睛。“孩子们上下学有了可以避雨的温馨走廊,夜里,走廊里还会亮起氛围灯光,方便大家等待、通行。”古城小学校长殷佳话语中满是自豪。

    改造前,这条路存在不少“顽疾”——上下学时段人车混行、家长无规范等候区、流动摊贩扰序、乱停乱放频发,安全隐患与环境乱象交织;改造中,从空间布局到细节设计,都被充分考量。

    如今,“最美上学路”成为一道流动的文明风景线。道路两侧墙面被学生亲手创作的百余幅文明宣传、科幻创想作品装点;老古城村非遗“秉心圣会”的踩街照片、花档知识也在此“安家”,传统民俗与现代气息交织,成为会“讲故事”的文化长廊。

    这里还活跃着一群“文明主角”。学生们化身“文明督导员”,参与“我是文明小主人”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在上下学时段耐心劝导乱扔垃圾、违规停车等行为;由教师、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及警务人员组成的“党员文明先锋队”,在上下学高峰时段疏导交通,传递文明理念。

    从破解“堵心”到扮靓“风景”,从空间焕新到文明浸润,石景山区打造的“最美上学路”不仅是孩子们安全通学的保障线,更成为全民参与的文明实践场。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多圈共融:

    15分钟民生幸福新图景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过程中,石景山区始终将百姓需求放在首位,通过扎实推进“惠民生・送温暖”系列项目,让居民切实成为文明创建的受益者。

    作为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石景山区便民服务建设成效显著。自2021年启动试点以来,该区按照全覆盖推进安排,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为抓手,推动养老托育圈、文化休闲圈、健康健身圈、金融服务圈、快递服务圈等多圈共融,打造多元化、多层次消费场景,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目前54个便民生活圈已全面落地,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抵达快递驿站、教育机构、洗衣店、健身房等服务网点,“出门即达”的便捷生活成为常态。

    在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优化方面,石景山区同样亮点纷呈。通过增补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公共座椅、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设施,打造开放共享的休闲空间;新建5座公园,40.2公里西山绿道落成开放,实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100%覆盖;公共文化满意度位居全市榜首,并荣获“2024最具幸福感城区”称号。

    下一步,石景山区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坐标,把“共建”作为永恒主题,让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更亮、民生温度更暖、幸福质感更足。

 

当前:4版(2025年08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