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云南保山绘制“幸福地图”
文明蝶变“走新”又“走心”
◎ 本报记者 袁矛

保山城市风光。(保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数说保山

    对327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

    雨污管网建设改造282千米

    完成59个农(集)贸市场的对标达标建设和改造

    全市958个村(社区)实现村规民约100%全覆盖

    注册志愿者44.98万人,3254支志愿服务队伍

    在云贵高原西南部,有一座被怒江与澜沧江共同哺育的历代边陲重镇——云南省保山市。这座位于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永昌古郡”,如今实现了“走新”又“走心”的文明蝶变,写下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篇章。

    自2021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保山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奋力推进创建文明城市与建设城市文明双向奔赴、同频共振,实现市民幸福指数与城市文明指数双提升。今年5月,保山市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老城焕新 留住乡愁记忆

    从今年1月24日起,每天傍晚时分,隆阳区仁寿门社区82岁的王荣顺都会悠闲地到家门口的仁寿门文化广场散步。“仁寿门是个古城门,不仅有历史意义,还承载了我们老保山人的童年记忆。”王荣顺说,在他的印象中,自己和小伙伴们经常跑到城门洞的空地玩游戏。“以前这里长了杂草,周边还有些乱搭乱建,多亏后来政府保护起来了。仁寿门重新开放的第一天我就来了,还挺感慨的。”王荣顺说。

    2021年,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保山市正式启动仁寿门保护建设工作,今年1月24日,以古仁寿门城门洞为中心,全新打造的仁寿门文化广场正式落成、重新开放。古老的仁寿门以崭新的容颜,重新回到了保山人的眼前。

    除保护修缮仁寿门文化广场外,4年来,保山市还坚持因地制宜,对327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惠及群众3.6万余户10万余人;完成雨污管网建设改造282千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从96.4%提升到100%;完成59个农(集)贸市场的对标达标建设和改造;强化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眼下,在保山中心城区,一批批老旧小区迭代升级、一条条老旧街区精致如画、一座座公共卫生间明亮整洁、一个个集贸市场提档升级,正逐渐串联起每位市民的“幸福地图”。

    创新实践 践行人文关怀

    7月30日中午,在隆阳区兰城街道兰花社区三馆广场旁的党员先锋驿站里,几名外卖员、快递员正在休息。“渴了能喝水、累了可歇脚,驿站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和帮助,让我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快递员赵师傅说。
    这样的暖心驿站在保山市比比皆是。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保山市积极建设暖心驿站,通过分类打造、整合资源、丰富服务等举措,充分收集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户外劳动者群体的需求,在驿站配备充电宝、热水、急救包等物资,有效解决他们“喝水难、充电难、休憩难”问题。

    4年来,保山市一直秉承着“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积极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圈”,从阵地建设、队伍培育、项目打造等方面不断延伸文明实践的触角,拓展文明实践的力量。截至目前,保山市注册志愿者44.98万人,3254支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服务群众。

    庭院宣讲 激活乡村新风尚

    前不久,保山市腾冲市腊勐村“两委”邀请宣讲员在村民庭院里开展了一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微宣讲活动,村里30余名妇女搬来板凳围坐在一起,听宣讲员用方言唠一唠妇女权益保障等知识。

    在腊勐村的“板凳会”开展得如火如荼时,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通过创新开展“火塘会”的方式,宣传文明乡风,有效解决群众家庭矛盾、邻里纠纷问题。

    “围着火塘,就有了家的温暖。”猴桥村党总支书记蔡文辉说。借助火塘“拢人”的便利性,“火塘+党课”“火塘+宣讲”“火塘+送学上门”“火塘+文明实践项目”等模式顺势而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大家像日常聊天一样,你一言我一语地用“大白话”“家常话”讲清“大道理”。

    “板凳会”“火塘会”“田埂会”……在保山市,各村镇都在结合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目前,全市958个村(社区),已实现村规民约100%全覆盖,并通过积分制、清单制等方式,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此外,保山市还在文明城市全域创建过程中,推动各级文明单位与“挂包帮”联系村开展结对子、种文明帮扶活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民生改善的浓浓暖意,幸福指数的步步提升,就是保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最贴心、最实在的收获。”保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文明办主任范红玉表示,保山将继续以“赶考”姿态开启建设文明城市的新征程,始终聚焦离群众生活最近的地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A1版(2025年08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