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戏曲类本科职教专业落地成都 ​川剧传承添新引擎

    作为巴蜀文化的璀璨瑰宝,川剧的保护与传承再添新举措。8月5日,在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宋俊武介绍,全国首个戏曲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落户成都,成为川剧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重要标志。

    据了解,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新增的“戏曲表演(川剧、4年制)”专业,填补了全国戏曲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空白。与此同时,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自2025年起启动川剧专业“5+3”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模式,结合“师带徒”名家传戏、青年人才扶持计划及编剧评论培训等项目,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川剧人才“传帮带”机制,为川剧艺术注入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动力。

    川剧名家陈智林至今记得,四十年前学艺时,师傅将一柄折扇郑重交到他手中:“川剧人的饭碗,端得起就要捧得住。”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在现代化浪潮中渐显乏力。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创始人余开源,看着剧团招生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深刻意识到:“非遗传承不能只靠情怀,必须建立现代教育体系。”

    2024年9月,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正式揭牌,构建起“中专-专科-本科”贯通式培养体系。院长徐亮指着教学楼的川剧脸谱浮雕说:“我们要把作坊里的绝活变成课堂里的学问,让年轻人知道川剧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能安身立命的本领。”

    在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招生办公室,一封信件引人注目:“爷爷是乡村川剧锣鼓手,我想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这正是学校设立30人全额奖助学金的“非遗传习班”的初衷。这个“零门槛”公益项目覆盖九年培养周期,学生毕业后定向输送至基层院团,让川剧回归民间沃土。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校长余开源谈起办学初心感叹万分:“今天我们培养的不只是演员,更是文化火种的传播者。”学校定期组织“川剧进社区”活动,学生们带着《巴山秀才》等剧目走进安置小区,当农民工子女跟着学唱“帮腔”时,传统艺术的根系正在新时代土壤中延展。

    作为全国首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大胆突破艺术职教边界。在“川剧+”课程体系里,学生们学习短视频创作、非遗文创开发,用抖音直播让变脸绝技收获百万点赞。这种“既护住魂,又塑好形”的探索,使毕业生不仅掌握技艺,更具备文化经营能力。

    当职业教育的改革动能注入非遗传承,川剧不再是被博物馆珍藏的“活化石”,而是化作万千姿态融入当代生活。就如业内人士评价:“这种本科职教模式,为传统艺术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随着更多青年带着文化自信走出校门,那曾经照亮蜀地的戏台灯火,正以教育之名重燃,映照出一个民族守护精神根脉的永恒追求。(综合央广网、封面新闻)

当前:2版(2025年08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