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静乐县探索非遗剪纸与城市文明融合发展新路径
● 以剪纸为核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出版一系列关于静乐剪纸的书籍和画册
● 实施“1122”非遗传承法,培养学生人人都有“代表作”“金点子”“小成果”的理念
● 积极探索剪纸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组织剪纸艺人大量创作剪纸作品及文创产品,让剪纸文化更具生命力
在山西省静乐县,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滋养城市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经过多年实践,剪纸文化传承和发展已成为静乐县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提升。
挖掘剪纸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明活力
在长期的传承和创新中,静乐县以剪纸为核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整理出版了一系列关于静乐剪纸的书籍和画册。静乐县文联编辑出版了《静乐县剪纸作品集》;静乐县纪委、监委汇编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剪纸集(上下册)》和《静乐廉洁文化剪纸集》,已成为廉洁教育、红色教育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遵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范文读本;静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静乐县金手艺剪纸专业合作社联合推出了《高君宇革命故事剪纸集》……
此外,静乐县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文化展览和交流活动,“山西静乐剪纸互动教育巡展”先后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等地举办,通过现场演示教学、亲子绘本阅读等教育互动类配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静乐剪纸,提升了静乐县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也在对外交流中展示了城市的文明形象。
2014年静乐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恭王府博物馆在静乐成立了“山西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同年,县文化馆与利民小学合作,静乐剪纸正式走进校园,成为剪纸的第一个传习基地,长期对学生开展剪纸培训班,有效地促进了剪纸技艺的传承和传播。2017年成立了静乐县金手艺剪纸专业合作社,2019年11月,静乐县又成立了“静乐剪纸协会”,为广大非遗传承人和剪纸艺人、剪纸爱好者搭建了平台。
筑牢剪纸文化根基,点亮校园文明心灯
传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静乐剪纸传承文化项目“破土拔节”,首先从下一代做起。静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利民小学、县爱乐小学成为首批实施试点。通过培养学生人人都有“代表作”“金点子”“小成果”的理念,进一步把学生剪纸作业提升为作品、将作品升华至精品,为“非遗剪纸进校园”项目实施奠定了扎实基础。
静乐县在试点实施“1122”非遗传承法,即每周1次非遗课堂,系统学习非遗剪纸技艺;每季1次研学之旅,深入了解非遗剪纸文化;每月2次非遗学堂,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讲(讲理论)+剪(剪纸技艺学习)”文明实践活动;每年2次非遗展览,开展不同主题的剪纸作品展览,促进非遗文创作品展示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剪纸作品中的精品在县委宣传部、文化局举办的各项大型活动中参展,部分作品被县文化馆送文化和旅游部收藏,有的作品成为室内楼廊文化的装饰品。每年学校举办的“六一”文化艺术节,除展览作品外,学生们都会登台献艺亲手剪纸。
开展剪纸文化活动,营造城市文明氛围
静乐县以剪纸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的文化生活。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讲+剪(剪纸)”项目品牌和“静乐剪纸 非遗传承”等文明实践活动,每年春节期间,组织剪纸传承人在县城中心广场举办“迎春纳福”剪纸活动,现场为市民剪出精美的福字、生肖等剪纸作品,赠送春联,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组织志愿者开展剪纸文化进社区活动,一些剪纸艺人还通过直播的方式,展示剪纸技艺。
为了让剪纸文化更具生命力,静乐县积极探索剪纸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一方面,组织剪纸艺人创作了大量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剪纸作品及文创产品,如剪纸装饰画、剪纸书签、剪纸工艺品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另一方面,举办剪纸培训班,吸引了众多农村妇女、待业青年等参与学习,不仅让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增收,还培养了当地的文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