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 题
多地家庭面临带娃避暑难题:户外酷热难耐,室内商场游乐区空气不流通,公共避暑空间有限
破 题
政府主导的托管服务落地,社区与社会力量参与,建议构建长效机制,政府加大投入、学校加强合作,还可规划避暑活动圈和错峰开放儿童区域
近日,在深圳华强北一带,悄然兴起小学生代送外卖潮,孩子们穿梭于写字楼间,既在一定程度上躲避了高温,又培养了独立能力。事件引发社会热议,有人认为这是社会实践的好机会,也有人担忧存在法律风险。
蝉鸣聒噪,热浪蒸腾。盛夏的灼热,不仅炙烤着城市的地表,更拷问着无数家庭的现实难题:酷暑之下,孩子们该去哪里度过一个安全、充实又清凉的暑期?
近日,记者深入多地,直击高温“烤”验下儿童暑期生态的真实图景。
困境
“蹭凉”遇尴尬,追风有风险
8月3日9时14分,陕西省汉中市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预计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勉县、西乡县未来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达到40℃以上。当天在全市各大商场的儿童游乐区,挤满了前来玩耍的孩子。
市民郭女士说:“娃在家里待不住,外面实在太热了,只能带来室内游乐场玩耍,但室内空气不流通,很怕孩子生病。”
8月6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成都高新区清正广场,手机显示户外气温已攀升至32℃。几位家长带着幼儿在树荫下乘凉,魏阿姨便是其中之一。她无奈地表示,周边缺乏适合遛娃的场地,更多时候只能选择在超市或政务中心“蹭凉”。
距离清正广场不远,在“肖+”青年职工之家的暖心托管区内,家长与孩子共读绘本,享受免费饮水与书籍。然而,低龄儿童天性活泼好动,让他们一直安静地坐着读绘本根本不可能。家长陈女士紧拉试图跑开的孩子,低声叹道:“天这么热,真的没有其他地方可去了,可孩子太调皮,在这里也怕打扰到别人。”
面对有限的公共避暑资源,一些家庭选择主动出击,带着孩子涌向水上乐园或周边山区。然而,戏水场所可能存在的细菌超标风险、山区夏季易突发的自然灾害,让这份“主动求凉”的背后仍藏着重重安全隐忧。
在重庆万州,今年暑期,由10家单位共同打造的公益托管服务全面铺开,15个托管点位覆盖城区与乡镇,惠及3000余名6至12岁少年儿童,特别是孤儿、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然而,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师资力量主要依赖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缺乏心理辅导、非遗传承等专业授课老师。
记者走访调查后发现,在持续高温“烤”验下,公共避暑空间不足的“场地焦虑”、寻求清凉活动背后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托管服务发展中的资源短板,正成为困扰众多家庭的现实难题。
多位家长在受访时表示,他们的诉求其实很明确:希望能有更多普惠、安全且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公共避暑空间,既能满足孩子户外活动需求,又能规避高温与细菌传播风险;期待托管服务能更精细化,配备专业师资与适龄设施,让低龄儿童也能自在活动;更盼望社会能提供兼顾安全性与教育意义的暑期活动选择,让家长在极端天气下不再为“带娃去哪儿”犯难。
破局
织密安全网,寻找“清凉”新解
为破解儿童暑期“看护难”与高温天“去处少”的难题,各地积极行动,推出了包括政府主导型托管服务、社区资源整合与精细化服务、特色课程与文化浸润研学服务等一系列创新举措。
政府主导的托管服务在多地落地生根。湖南省衡阳市启动志愿服务项目,关爱留守儿童与新就业群体子女。在新就业群体集中的区域设立集中托管点,乡村地区则设立分散托管点,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安全的托管服务。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张古村与城市高校合作,开设了“清凉驿站”,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儿童开设趣味实验课,同步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让孩子们在清凉中收获知识与快乐。
社区与社会力量的参与让服务更显温度。广东深圳地铁纳凉区特别设置儿童绘本角,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街道则联合社会组织、企业机构等共同推出夏令营计划,涵盖文化导赏、科普课堂、安全教育、环保手工等活动内容,解决新就业群体、环卫工人家庭暑假孩子无人看护的难题。
特色课程与文化浸润则让暑期更有深度。四川省成都市推出“乐学蓉城·成长无界——2025城市共享课堂暑期实践课”。在成都文化馆里,孩子们一睹成都年画风采,近距离感受非遗掐丝珐琅文化:“我们的国画太美了!”在成都方志馆里,同学们亲身体验拓印技艺,触摸城市历史:“‘自古诗人皆入蜀’,原来我们的成都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里,初、高中生旁听真实庭审,全程屏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感受到法律的力量!”不少家长在朋友圈分享孩子参加活动的照片,并配文:“这才是暑假该有的样子。”
长期从事儿童保护工作的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副会长陈娟指出,只有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充实、有意义的暑期。
陈娟建议,构建长效机制,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政府应加大对暑期托管服务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托管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学校应加强与社区、家庭的合作,建立紧密的沟通机制,共同承担起儿童暑期教育的责任,形成教育合力;社会应积极参与,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企业和志愿者加入到暑期托管服务中来,提供多元化的托管服务,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同时,可以在社区周边规划“口袋公园”“遮阳步道”,形成15分钟避暑活动圈,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图书馆等错峰开放儿童专属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