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免费接待观众超26万人次——
老兵李东海与他的博物馆
◎ 张美荣 文/图

李东海(右一)向西平县柏城杨庄小学的学生讲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西平县复兴博物馆。

    人物名片

    姓名:李东海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年龄:75岁

    职业:复兴博物馆馆长

    荣誉:获得“全国平安卫士”称号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有一座由退役老兵创办的红色博物馆——复兴博物馆,静静矗立在居民楼中,16年来免费接待观众超26万人次。1500平方米的展馆内,有6万余件藏品。作为复兴博物馆馆长,75岁的李东海用15年军旅生涯淬炼忠诚,以50余年收藏之路践行承诺,为时代留存了一座“看得见历史”的精神殿堂。

    一颗红心映“复兴”

    “这是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印制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的册子,里面有消灭敌军兵力统计……”近日,李东海向西平县柏城杨庄小学讲述眼前诸多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正值暑期,每天来参观的青少年络绎不绝。

    “历史故事或许听听便忘记了,但亲眼看到、亲身感受的记忆,会刻在骨子里。”谈及创办博物馆的初心,李东海如是说。在他看来,“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下的第一手资料。我要把这些红色根脉留存下来,让年轻人看得见、学得到、传得下去。”

    李东海的这份执念,源于血脉中流淌的红色基因。1938年,李东海的爷爷牺牲在抗日战场;1947年,他的父亲带领民兵支援西平县祝王寨·金刚寺战役,次年又奔赴淮海战役前线。家庭的耳濡目染,在他心底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1968年,17岁的李东海穿上军装,在郭沫若警卫班做保卫工作,书香墨韵的熏陶让他对收藏产生了特殊情结。那时每月6元工资,他总是省下来4元买旧书、淘摆件,连部队废弃的宣传画都小心翼翼地收着。1983年转业时,他收集的红色文化资料已达2吨多重。

    “今天的生活,就是明天的历史。”2009年9月,李东海在北京参观展览时,一本《复兴之路》的书让他心潮澎湃:“为什么不自己办个博物馆?”当月,李东海返回西平县筹备此事。西平县委老干部局为了支持李东海,给他提供了500多平方米的场地。同年10月,复兴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复兴”二字,既指向历史维度的文明赓续,更蕴含精神维度的价值引领。

    随着老物件越收越多,参观者纷至沓来,500多平方米的场地已难以满足博物馆的发展。2016年,李东海拿出全部积蓄,又借遍亲友,在老宅地基上建起1500平方米的五层新馆。在博物馆筹建期间,李东海回到老部队,向曾经的首长及战友说了自己办红色博物馆的想法。这些老兵听闻之后,纷纷拿出自己收集几十年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一辆承载领袖足迹、在陕北寻访到的毛主席坐过的马车,这辆马车如今陈列于展馆中央,成为鲜活的“复兴教材”。

   藏品背后的“苦行僧”

    除了老首长以及战友们的捐赠,李东海的6万余件藏品中,更多凝聚着他“苦行僧”式的奔波。

    2002年退居二线后,李东海怀揣着积攒的工资和卖字画的钱踏上“寻宝”征途:行囊里总装着一包馒头、一个保温瓶,出行坚持“能骑车就不坐车”,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

    2010年,一张晋冀鲁豫边区土地证的征集经历,成了他最深刻的记忆。接到山东战友的电话后,他连夜坐火车赶到济南一农户家,却被一句“就两张证,要留着传家”挡在门外。

    “这张土地证,是党给农民的‘定心丸’,很有收藏意义!”李东海不想放弃,在村里住了一周,请主人吃饭,讲自己办博物馆的初心。主人终被打动。拿到这张土地证后,李东海如获至宝,却没想到在返程时,300元路费被盗,只靠喝水充饥。深夜抵达西平火车站时,身无分文的他只能徒步回家。

    类似故事不胜枚举。李东海跑遍全县18个乡镇、90多个县直单位和厂矿企业,收藏了自1925年西平县建立党小组至今百年的党史资料,累计整理出全县1800多名老干部、抗日老兵、英模人物的签名、手印、照片、录音录像、回忆录等资料,并开设展览专室。

    如今,这些老物件静静地陈列在复兴博物馆内。对于李东海而言,6万余件藏品的背后,是他用脚步丈量出的信仰之路。

    博物馆的“传火”之路

    2009年复兴博物馆开馆时,李东海承诺:免费开放,义务讲解。自此,他便每天化身义务讲解员。“26万人次的接待量有70%是青少年。”他常说,“哪怕只有一个人来,这火也得传下去。”

    一个暴雨天,一位躲雨的路人推门而入,李东海陪他参观完整个展馆。2000名学生涌入博物馆的那天,成了李东海口中“最甜的忙碌”——西平县文成中学的孩子们排着长队,6名志愿者从早上讲到晚上,最后大家嗓子沙哑得说不出话。

    2020年,复兴博物馆获评河南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成为省、市、县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东海也捧回了“全国平安卫士”证书。更有郑州大学、黄淮学院等十几所高校先后将这里设为实践基地,但李东海最珍视的,是参观者眼里的光。

    付出终有回报。有些坚守,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长征,而是一代人对信仰的接力。

    受李东海感召,100余名志愿者接过了讲解员的接力棒,其中年龄最大的85岁,年龄小的还在上小学。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有感于社会公众对复兴博物馆的认可,近期李东海又萌生新想法:他计划将藏品搬上屏幕,以短视频形式与网友见面。

    如今,展馆里的老时钟仍在滴答作响,像极了传火人坚定的脚步——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间展馆到无数颗年轻的心,红色的火种正在这里燎原。看着满屋藏品,李东海眼含笑意,他说,“人间幸福有两种模样:一种是物质丰裕带来的满足,一种是精神富足赋予的充盈,你看这些老物件,它们不只是沉默的展品,而是无数普通人把信仰刻进日常的见证。这生生不息的传承,不就是最生动的复兴吗?”

 

当前:B2版(2025年08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