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与现实间碰撞的普通人
——观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
◎ 黄伟兴

    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于8月2日在全国上映。作为《中国奇谭》中《小妖怪的夏天》的衍生作品,它延续了原作的细腻与温度,更以丰满的叙事,让观众在小妖们的奇幻西游之旅中,照见“小人物”平凡生活的真实模样。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浪浪山,主角小猪妖满怀希望进入大王洞,却因意外得罪了大王,无奈与蛤蟆精同行,开启西行之路。其中最动人之处,莫过于对“小人物”的深情刻画。浪浪山上的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和猩猩怪,他们都是西游世界里的“小配角”,却被赋予了鲜活的灵魂。小猪妖带着一身韧劲闯世界,屡屡碰壁但眼里依旧有光;蛤蟆精看似胆小,危急时刻却能挺身而出;黄鼠狼精用机灵为团队铺路,成为找到破局之法的靠谱伙伴;猩猩怪外冷内热的“社恐”属性,更藏着成年人不轻易示人的柔软。

    小猪妖空怀本领,兢兢业业,三载寒暑难入“大王洞”之门。纵使以己之鬃毛,将铁锅刷得锃亮,渴盼被“看见”,换来的却是无情的追剿,这何尝不是职场边缘困境的写照?一句“为什么他们能去取经,我们就不行”,其付诸实践的“痴想”,恰似对消磨殆尽的热情一声叩问。口吃的猩猩怪扮演齐天大圣隐喻内向者的身份焦虑,爱吐槽的蛤蟆精、话痨的黄鼠狼精带着原生缺陷,却因此拥有超越动画形象的真实重量。他们组成的“草台取经团”,被迫离开浪浪山后开启误打误撞的西行,从说书人处听闻唐僧师徒模样并模仿。

    此外,影片善于融入网络热梗。“浪浪山”或许早已超越动画场景范畴,成为职场人心中“困境”的典型代名词。影片将这份共鸣予以具象化呈现:小猪妖面试时被问及“工作经验”,那句茫然的“我只会巡山”,淋漓尽致地道出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的无措;黄鼠狼精模仿“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进行调侃,在欢声笑语中蕴含着对经典的致敬之意。这些设计成功开启了观众与角色之间的共情通道,似乎每一个为生活而奔波忙碌的人,都是浪浪山里那个努力却略显笨拙的小妖怪。

    影片的叙事起点充满市井烟火气:小猪妖因洗锅擦掉大王先祖题字遭追杀,群妖通宵赶制陷阱应付形式主义汇报,这些冷幽默的职场寓言精准戳中当代人生存体验。在母亲眼中,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在父亲口中,他们是值得骄傲的孩子。这种身份的撕裂感如此熟悉。其实我们不也一样?在城市的洪流里,或许只是被视作“边角料”的微尘,却始终是某个家庭全部的光热与寄托。影片以温情点破这份辛酸,让我们在“小妖”身上照见自己的影子。平凡如尘埃,却因心中的爱与责任,背负着难以轻卸的重量。

    尤为可贵的是,在踉踉跄跄的途中,他们心中那点微光未被熄灭。在长生诱惑当前,他们仍然保存着纯良底色;面对乡邻的疑惧憎恶,他们拼死守护无辜孩童。绝望中,相互扶持的暖意悄然流淌。没有惊天伟业,仅凭本能的善念与孤勇,他们也成就了属于自己的英雄主义。实际上,在宏大叙事之外,正是无数“小妖”这般微小的光芒,维系着世间的温度与底线。

    结尾处,小妖们虽未取到真经,但实现了从“生存”到“觉醒”的重大蜕变,引起了观众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层次思考。有网友热议:“生活里,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孙悟空,而是那些寂寂无名的小妖怪。”他们没有背景,全靠一份赤诚坚持。当我们回望走过的每一段人生路,又何尝不是一场属于自己的“取经路”?

    《浪浪山小妖怪》褪去了童话的糖衣,究其内核,更像是一封写给所有平凡行路者的情书。音画内外满是理解与关怀,让人极易代入其中。它让我们在笑声中暂释重负,在共鸣里消解孤独,更在“小妖”的微光中,照见自身价值。纵然是广厦之基的寻常砖石,亦是亲人珍视的无上珍宝;纵然无通天坦途,内心的坚守便是最珍贵的勋章。

    《浪浪山小妖怪》的叙事视角,始终聚焦于那些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碰撞的普通人。它并非对经典的简单改编,而是以创新的视角与当代精神,为古老的西游故事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力,其精神意义与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当前:B4版(2025年08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