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吉林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的拟推荐申报“吉林好人”候选人公示引发了社会关注。其中,候选人齐某的孝老爱亲事迹,因“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等细节,被部分网民质疑“事迹太小”。
编辑点评:“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引发的争议,折射的是公众对“好人”的关注和对标准的思考。
候选人齐某的其他事迹,如照料患病奶奶、陪爷爷逛天安门、帮助老人等,本已体现出孝老爱亲的美德。用细节表达孝心的确值得点赞,但将“多放辣椒”写入先进事迹,确实容易让人误解评选的严肃性。
“吉林好人” 作为省级荣誉,承载着社会示范意义。身边好人并非都是遥不可及的英雄,但事例却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才能让平凡人引起共鸣。
从更高角度看,这也是公众重新审视道德模范评选标准的体现——究竟该如何界定与评选“好人”?评选时会不会重数量轻质量? 标准若过于宽松,会不会降低荣誉称号的公信力与含金量?公众的这些担忧,实则是对评选过程公平公正、结果合情合理的深切期盼。
这场争议提醒我们:道德评选既要关注凡人善举的温度,也要明确评选的标准。未来各地评选需优化审核机制,挖掘事迹背后的精神内涵,避免因表述问题引发争议。(胡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