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时光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给予我们力量和感动。四川巴中市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终身名誉馆长张崇鱼便是这样一位闪耀光芒的人。崇鱼主任是我的贵人、大恩人,人生的领路人。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常感染着我,我默默以他为榜样,几十年来,我从他身上汲取了前进的力量。崇鱼主任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他的“红色碑林长征”精神感动了千万人,他和他创建的碑林一样,将永远矗立在巴山大地上。
崇鱼主任感动我的地方很多,而最触动我的,是他身上那股特别能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劲儿。1986年任巴中市(县级)平梁区(科级)区委书记时,他就在阴灵山创建了阴灵山书法碑林,郭农、舒同、启功和徐向前、聂荣臻、张爱萍等2000多位名人名家留下了墨宝,1300多件作品被凿刻在依山而立的石碑上,被誉为“中国四大书法碑林”之一。阴灵山以山势峻峭、林木秀美、山石奇异而著称,书法碑林的出现,又让这个风光秀美之地平添了浓郁的书香之气,变得更加声名远扬。即便是在30多年后的今天,崇鱼主任的举措都无疑是大胆且具远见卓识的。
巴中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红叶漫山,红军将士鲜血浸染大地。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当年12万巴中儿女参加红军,4.8万余人壮烈牺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每一位先烈都必须被铭记。但多少先烈不仅尸骨无存,甚至名字都不被人知晓、更无法让人铭记。1992年是中国工农红军入川60周年,已接近退休的崇鱼主任参加完纪念活动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便萌生了要替川陕苏区红军将士树碑立传的想法。
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想法和创举。巴中历来以“老少边穷”著称,贫困程度和干事难度可想而知。在没人、没钱、没办公室、没电话,建碑工作不被人理解,甚至红军将士的骨灰盒都只能存放在办公室的情况下,他不顾旁人眼光、不在乎任何困难,怀揣自家800元全部积蓄,义无反顾踏上了碑林建设之路。其间的艰难困苦不言而喻,经过10余年努力,从无到有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终于2005年7月正式落成。在踏上碑林建设之路的30余年里,他拜访6000余名红军将士及亲属,搜集到16.8万余名红军将士的英名,收集、整理红军史料3亿余字,让这座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在巴城之南的120余亩土地上挺立,诉说着中国红军的悲壮与豪迈,是民族和人民的精神丰碑,也映照着张崇鱼老先生的心血和汗水。
如今,崇鱼主任尽管已至耄耋之年,但仍在为征集红军史料奔波,仍然经常受邀前往各地讲述红军故事,用行动书写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近年更是将珍藏半生的文物全部无偿捐赠给国家。他把后半生全部献给这项伟大的事业,让英烈有了安息之地,让后人找得到来时路,他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路,一生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我初遇崇鱼主任是1990年,他那时担任巴中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我刚从成都教育学院毕业回来,在曾口中学当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经崇鱼主任高中同学、成都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何文成介绍认识,后来跟崇鱼主任有少许交往。由于我酷爱写写画画,时常在一些报刊上发表“豆腐块”,得到崇鱼主任赏识,通过他牵线搭桥,很快我就调到县文教局工作,继而又调到县人大机关。在崇鱼主任的带领下,我也有幸一同投身于修建川陕苏区将帅碑林这一伟大事业中。2004年,也就是在将帅碑林建成的前一年,由于长年近距离在他身边工作,我以崇鱼主任的故事为原型撰写的报告文学《丰碑》获得全省首届报告文学奖,算是给他最好的礼物。
崇鱼主任对事业有着超乎常人的激情,他如“拼命三郎”一般,除了县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干得好,更是因为碑林建设经常通宵达旦,为了一丁点线索,时常走南闯北。他到过很多城市,从来都是办完事就走,从不在当地的风景名胜驻留;为了节约经费,他时常住最便宜的宾馆,甚至是地下室,偶尔还被当成骗子被当地派出所扣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却能坚守初心,将个人价值融入传承红色精神、铭记历史的伟大事业中。他的奉献,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一生的坚守。他的执着,让我明白了,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信念、有目标,就一定能够克服万难,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坚守,让我懂得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要持之以恒,不离不弃,才能收获最终的成功。
除工作以外,崇鱼主任是一个从来都闲不下来的人,他热爱写作,至今仍笔耕不辍。我总结他是“一个只要心动、感动,就手动、行动”的人,每到一个地方,见啥写啥,写日记、写新闻,当然写得最多的是他自谦的顺口溜。这些顺口溜以体味人生为主,大多带有民歌色彩,饶有趣味,可以看到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作者那充满理想、勇于奋斗的身影。言为心声,我深知崇鱼主任为修建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呕心沥血,其情不免自然流露,这便是理所当然。读罢崇鱼主任七本“顺口溜”,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发现、一种收获、一种心境,更是一种追求。
我时常在想,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度过一生?无疑,崇鱼主任用行动给了我们答案:真正的富有不在于物质的积累,而在于精神的传承。巴河汤汤,青山巍巍,我相信,崇鱼主任的这种精神,必将在巴山巴水中永远流淌、代代相传,照亮我们不断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