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锦绣天府添彩 绘安逸四川新景
以非遗为钥 解锁千年广都“活力密码”
◎ 雨田/文 刘婷/图

黄龙溪火龙灯舞。

在位于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的蜀锦工坊新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织锦。

    在第103届意大利加达国际鞋业展览会的聚光灯下,来自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的蜀锦女鞋惊艳全场。非遗匠人耗费3个月时间设计并手工织造的面料,以独特的东方纹样征服国际买手——这双鞋,正成为双流叩开全球中高端市场的一把“文化密钥”。

    这背后,正是双流深耕非遗活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双流区委十四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打造“千年广都、活力空港”文旅名片,通过蜀锦等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构建起“历史文脉传承+现代产业培育”的发展新格局。

    双流正在将珍贵的非遗资源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优势:在蜀锦的经纬里织就“锦绣天府”的璀璨底蕴,让街头巷尾的非遗烟火气浸润“安逸四川”的生活温度。

    ◆ 一根丝线里的千年传承

    织就“锦绣天府”的璀璨底蕴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今双流东升葛陌村亲植桑树,鼓励军民耕织,奠定了蜀锦根基。在历史长河中,双流与蜀锦血脉相连——簇锦镇(今簇桥街道)曾是蚕蔟交易中心,“机投桥”等地名源自蜀锦。1972年,新疆吐鲁番出土唐代蜀锦“联珠团窠对龙纹绫”,其背面清晰墨书“双流县”字样,印证着双流作为蜀锦重镇的千年荣光。

    这份从三国桑田绵延至今的天府瑰宝,从未停止焕新的脚步。在双流,蜀锦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加速驶入创新与传承并行的快车道。

    “一匹蜀锦的诞生,要历经60余道工序,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在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光俊在新工坊指导生产。与蜀锦相伴半世纪,他几乎每天都亲临车间。

    2008年,胡光俊携手叶永洲、刘晨曦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双流创立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十多年来,24位匠人守护着蜀锦命脉,当成都大运会奖牌绶带挂在世界青年胸前,蜀锦纹样便成为行走的“文化名片”。

    面对非遗年轻化命题,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借国潮东风开启传承破局之旅。以新厂房搬迁为契机,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陆续吸纳15名“80后”“90后”“00后”学员。胡光俊大胆启用新人创意,带领团队开发出丝巾、披肩、手提包等蜀锦文创矩阵,产品畅销上海、深圳等十余个城市。文创产品的成功,让古老技艺焕发出蓬勃的市场生命力,工坊订单如潮、产能倍增。

    为千年技艺注入持久的生命力,不仅需要创新表达的“面子”,更离不开坚实保护的“里子”。自2009年蜀锦地方标准在双流诞生以来,标准化保护体系日益完善。目前,双流已建成蜀锦版权保护数据库,完成数百件作品版权登记。区财政给予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

    这份传承与创新的力量,已在更广阔的舞台结出硕果。本次亮相国际鞋展的蜀锦女鞋,由四川工美蜀锦织造厂与四川大学鞋业专家团队创立的鞋业数字化BOB智鞋平台联合打造。

    “这不仅是产品升级,更是成都女鞋向全球时尚价值链高端跃迁的关键一步。”双流区商务局消费场景营造策划总监陈雨微表示,蜀锦赋能的高附加值产品精准对接国际市场需求,为本土企业开辟了海外订单新通道。

    当蜀锦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之际,其产业根基也在双流加速夯实与拓展。双流正加速整合产业优势,集非遗传承、产业生产、研究体验、美食文创为一体的蜀锦文创园在黄水镇板桥美食街加紧建设。随着胡光俊等大师入驻,园区订单已排至明年。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的新型数字织机投产后,月产能将达8000米,较此前提升8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目光投向园区内部,去年落成的四川工美蜀锦织造厂已展现出创新活力,搭建5个成衣直播间,预计年营业额将突破2000万元。其海外直播团队将于9月运营,进一步推动蜀锦走向世界。运营方介绍,除生产区外,蜀锦文化中心、设计室、文创市集等空间将于10月建成,届时将与板桥美食街60余家餐饮店深度融合,共同编织“文化+旅游+食饮”的消费链。

    ◆ 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邂逅

    非遗烟火气浸润“安逸四川”的生活温度

    今年,蜀锦的国际之旅令人振奋,而在双流的街头巷尾,一场场穿越古今的文化邂逅正悄然上演。

    夜幕下的黄龙溪古镇,火龙灯舞的火花在夜空划出金色弧线;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大厅里,剪纸艺人的剪刀在红纸上流转出熊猫纹样……双流区拥有7大类7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承载着天府文脉的技艺,正通过“非遗+文旅”的深度融合,从博物馆的展柜走向生活的舞台,成为激活区域文旅活力的“金钥匙”。

    黄龙溪火龙灯舞不仅是每年春节的“保留节目”,更被打造成沉浸式文旅体验——游客可穿上火龙服饰参与巡游,在古镇客栈预订“住宿+演艺”套餐,夜晚还能在剧本杀中化身“护龙人”,解锁与火龙相关的民俗密码。

    这样的融合并非个例。传统生活场景植入非遗,让“安逸”有了更细腻的表达。在双流,52项非遗技艺正成为文旅消费的“流量入口”:“双流老妈兔头”的制作技艺走进景区市集,卤香与古镇烟火气交织成独特的味觉记忆;双流剪纸在遇见田园文化艺术园开设研学工坊,游客可学剪蜀锦纹样、熊猫图案;“江河号子”这一省级非遗也被改编成红色情景剧《嘉禾村的枪声》,在黄龙溪红色教育基地上演,让游客在聆听号子声中触摸历史。

    将非遗融入吃、住、游、购、娱的消费场景,双流的探索遍地开花。作为连接世界的“空中门户”,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2航站楼成为展示与引流的关键节点。这里的“成都好city”展销区汇集双流兔头、麻饼等非遗美食以及蓝染、绳编等手工体验,中转旅客扫码即可预约彭镇老街的茶馆剪纸体验、黄龙溪的竹编工坊课程。双流区商务局负责人介绍,通过“机场引流+景区体验”的模式,非遗正成为激活“过境经济”的新引擎。

    年轻化表达让传统“潮”起来。双流启动“IP活化工程”,基于“火龙灯舞”设计的“龙小溪”潮玩形象,以火龙草鞋等元素化身文化代言人,衍生出表情包及手办。在双流体育中心,中乙联赛与非遗市集结合,球迷中场休息时涌向蜀绣文创摊,形成“赛事经济+非遗消费”闭环。

    端午时节的黄龙溪古镇南端江畔,鼓声震天。锦江与鹿溪河交汇处,“黄龙渡清江”的天然分界线前,60支龙舟如离弦之箭劈波斩浪。今年的龙舟赛不仅是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龙舟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双流展示传统民俗的重要窗口。岸边非遗集市人潮涌动,为赛事增添浓厚的氛围。

    面向未来,双流绘制了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蓝图:将通过组建非遗协会实现资源整合,推动“火龙灯舞+川剧+剪纸”等非遗项目捆绑营销;深化“非遗+运动”“非遗+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示范点开发非遗研学路线,让传统技艺赋能乡村旅游。“我们的目标是,让非遗不仅是‘展品’,更是‘产品’和‘IP’。”双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两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拟申报省级名录、第4批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第二批非遗工坊的评选,双流正以非遗为笔,在文旅融合的画卷上续写新的篇章。

    从蜀锦闪耀国际舞台到火龙舞动市井生活,当千年技艺成为可穿戴的时尚、可品尝的美味、可体验的游戏时,双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当前:B4版(2025年08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