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在上海展览中心主宾省湖南展区选购新书。漆世平 摄
“年年都来逛书展!这里有好书,有新书!”
“这些文创太精美了!我都想带回家!”
“我遇见了我最喜欢的作家!”
8月14日,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第二日,上海展览中心与上海书城“双主场”依然人潮涌动。作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会之一,上海书展早已超越书展本身,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书写“以书香浸润城市,以阅读引领文明”的生动篇章。
书展+文明实践
书香来到家门口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8月14日10时,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学生李博韬在虹口区嘉兴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青春有书,阅读前行”读书沙龙现场,为参与活动的中学生和居民推荐了张爱玲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到《红楼梦》,再到《杀死一只知更鸟》……青春的感悟与经典深度交融。
“书展期间,分中心策划开展‘绘本艺术活动’‘萤火虫亲子阅读’‘无声世界读书会’等8场活动。”嘉兴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办公室主管戴小群介绍,书展结束后,分中心会继续开展阅读推广、亲子共读、读书沙龙等活动,引导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在阅读中精进,在博览中成长。
嘉兴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举办的活动是今年上海书展活动阵地首次延伸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缩影。书展期间,全市46处分布于公园、社区、商场、楼宇、邮局、图书馆、美术馆等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如同毛细血管般将书香输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论语润青衿,经典照童心”经典导读、“光荣之城,红色上海故事”、“杨浦旅行地图·悦读会”……一系列主题阅读活动把文化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以前总觉得书展在市中心,带着小孩子赶路太折腾。现在走几分钟就到社区活动点,孩子在里面捏面塑、听故事,还能换到喜欢的绘本。”家住杨浦区的李女士感慨,书展不再只是展览中心的盛会,而是嵌入了上海的街巷弄堂。
松江区分会场则把“旧书新知”玩出新意。“奇换公园”市集上,一个个家庭摆摊互换旧书,还能兑换“读不止书局”的旧书盲盒。“用一本旧书换惊喜,既环保又充满期待!”市民王先生拿着刚换到的盲盒笑道。一旁的特色文创市集,钟书阁、新华书店携精品亮相,非遗拓印书签、古书装订体验前排起长队。
书展+文化传承
城市文明再升级
14日下午,上海书城六楼“拾光共聚场”非遗体验活动现场,山西古建壁画主题展区弥漫着历史的神秘与厚重,这里展陈着国家级非遗“山西古建壁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崔煜堃带来的《神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30余幅作品。
“这壁画用的什么材料?”“完成一幅作品大概要花多长时间?”“人物画像这么立体是怎么做到的?”观众抛出一个个问题,崔煜堃也热情耐心解答。
相邻的非遗螺钿工艺体验沙龙现场,顾女士小心嵌贴螺片:“听一场非遗讲座,再动手制作螺钿包挂,这可感可触的过程便是最好的文化传承,让我真正读懂了非遗的精髓。”
走过21载的上海书展,早已超越图书展销的单一维度,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舞台。
上海展览中心,“旧书新知”全国邀请展上,上海旧书店、四川毛边书局、西安古旧书店等特色旧书店吸引了大批读者。上海海事大学学生金在俊在四川毛边书局的摊位上淘到两册泛黄旧书:《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和《上海革命遗址遗迹的故事》。“旧书有种历史感,值得收藏。”金在俊言语间满是欢喜。
四川毛边书局主理人傅天斌坦言,这是该书局第一次参加上海书展。“我们带来了巴蜀文献和不少与上海有关的古籍文献、经典文学平装本。”傅天斌说,“为书找到读者,为读者找到好书”是毛边书局一直坚持的理念,通过上海书展他深切感受到了年轻读者对古旧书籍的兴趣,他对旧书市场信心更足了。
上海古籍出版社首次开设的文创展区同样人头攒动。“逍遥”款镇纸上印有《逍遥游》开篇选段,《蜀石经集存·毛诗》残拓冰箱贴古朴别致。“希望通过这样一些融入古籍内容的文创产品,让古籍更好地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人员庄一帆说道。
书展现场,青铜酒器冰箱贴、敦煌飞天金属书签、宋锦发卡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每一件产品背后都有一段文化故事。”上海图书公司业务部副经理管姝静介绍,这次书展该公司带来了1500多种文创产品,唐风宋韵、国风经典、敦煌之美等系列受到大家青睐。
此外,书展现场,“中华经典通识”“中华经典百句”系列丛书新书分享会、朱东润“陆游三书”分享会等阅读活动吸引不少人参加;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特设的“敦煌主题展区”,更以文创、文献的数字化呈现,让千年丝路华光穿越时空。
在上海,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路径,更是涵养城市气质的生活方式——上海书展正以书香浸润城市,进一步将文明基因渗透进城市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