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怀宁县平山镇用“文明契约”唤醒乡村自治基因
让村民成为村规民约“出题人”
◎ 潘意

    村规民约,看似是乡村里的“小约定”,却藏着基层治理的“大智慧”。在安徽省怀宁县平山镇,这一纸约定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村民们共同擘画的“文明契约”——从婚丧嫁娶的宴席标准到祖坟墓园的生态改造,从土地庙的“退场”到村民活动中心的“登场”,村规民约正以村民自治为笔,在乡野间勾勒出乡风文明的新图景。

    立规于民:

    让“土规矩”接地气聚民心

    村规民约的生命力,始于“接地气”的制定。平山镇的实践证明,只有让村民成为规矩的“出题人”,才能让约定真正走进心里。

    岗山村的公示栏里,红白喜事的“量化标准”格外醒目:宴席一桌不超300元,用烟不超每包15元,用酒不超每瓶50元。这组数字不是拍脑袋定下的,而是村民们围坐“乡村夜话”,你一言我一语商议出来的结果。从“要报备”的流程规范,到“限数量”的细节要求,婚丧嫁娶的每一个环节都被纳入村规民约,既堵住了铺张浪费的口子,又解开了村民“攀比丢面子”的心结。

    这样的“定制化”约定正在平山镇各村铺开:有的村规定婚宴每桌不超过400元,酒水限2瓶、香烟限2包,一桌至少坐10人;有的村明确红白事需到理事会报备,车辆使用、仪式流程全规范。在活动中心建设上,村民们共同商议出“村民自筹为主、村委会配套为辅”的模式,让公共空间的改造既符合需求,又不增加集体负担。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规矩”,因凝聚了村民共识而自带“执行力”,让陈规陋习在无形中退了场。

    执规靠民:

    让自治力从分散变聚合

    村规民约的落地,从来不是“少数人管多数人”,而是“多数人守共同约”。平山镇的关键一招,是让村民从“规矩的遵守者”变成“治理的参与者”,用自治合力弘扬文明新风。

    岗山村的“明议决办评”五步工作法颇有深意:通过“村口平台”“围炉夜话”等载体,村民们不仅能议村规修订,还能决定村庄大事——四房老屋的村民们协商拆了土地庙,建起“新风阁”大舞台,如今成了戏曲演出的热闹地;六房组的村民看着祖坟“除硬改绿”成小花园,终于明白“生态才是真风光”。在活动中心建设上,村民更是主动出力,有的捐材料,有的出人工,短短两个月就把闲置空地改造成了集议事、娱乐于一体的活动中心,村委会则负责出资硬化周边地面、添置健身器材,还在旁边建起了小公园,种上花草树木,铺了石板小径。

    各村还请出乡贤老者、村民组长当监督员,红白事现场“盯标准”,违规行为及时“扯袖子”;党员带头拆硬化祖坟、改卧碑,用行动做示范。当“自己定的规矩自己守、自己的家园自己建”成为共识,村规民约便有了扎根土壤的力量,从“纸上条文”长成了“田间实景”。

    守规惠民:

    让新风尚温暖乡野

    当村规民约的“硬约束”遇上村民自治的“软实力”,催生的是乡风文明的“新模样”。在平山镇,看得见的变化正在发生:公共大食堂里,邻里搭伙办宴席,比的是情谊而非排场;文化广场上,乡邻议事联欢,孩子们在小公园里追逐嬉戏,老人们在活动中心下棋聊天,聚的是人心而非闲言;墓园里,鲜花祭扫取代烟火缭绕,守的是思念而非旧俗。

    更深刻的变化藏在村民心里:从“办宴席讲阔气”到“省下来的钱供孩子读书”,从“祖坟硬化争面子”到“绿化墓园养生态”,从“各扫门前雪”到“齐心建家园”。“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的评选,“怀宁好人”的宣讲,让村规民约里的文明理念,慢慢变成了村民的日常习惯。

    乡村的主角,从来都是村民;乡村的活力,终究源于民心。平山镇的实践生动证明,当村规民约这束“约定之光”照亮每个村民的心田,当“村里有‘约’”成为共识,当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人,乡村的文明之花便会在这片土地上持久绽放。

 

当前:3版(2025年08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