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网购、订餐、买菜、送药……这些融入日常的民生场景里,总有外卖骑手奔忙于街头巷尾。他们把新鲜果蔬、热乎餐食、紧急药品等送进千家万户的街角巷尾,用转动的车轮载起柴米油盐的实在,让万家灯火因这份流动的联结而添了份烟火气的温热。
三伏天里,烈日把柏油路晒得发烫,骑手们裹着被汗水浸透的工装穿梭街头,皮肤被晒得黝黑。对他们而言,奔波间隙能有片阴凉歇脚、一口凉水解渴、一处插座充电,便是最朴素的“小确幸”。
给骑手多些关爱与保障,不仅能让这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顺畅地融入城市基层治理,更能从细微处提升万千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把这份关怀落到实处?各地正用具体实践给出答案。
“一分钟如厕圈” 让骑手夏日敢畅饮
夏天配送是个“暴汗”的活儿。00后叮咚骑手朱子昆,烈日下跑几趟,衣服能拧出水。但初来乍到刚满一个月,商圈路线还不熟,他连水都不敢畅快喝:“东奔西跑,最头疼的就是找不到厕所,有时候只能忍着。”
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紧邻南京西路商圈,餐饮店铺林立。近期,街道将快递员、外卖骑手的“如厕难”问题纳入基层治理的“民生微项目”,在辖区内30个小区统一增设“小哥如厕空间”,这对现有小哥支持体系也是一个有益补充。
眼下,一张覆盖整个街道的“一分钟如厕圈”网络已经织起,一张如厕地图也在绘制过程中。骑手们无论身处辖区何处,都能快速找到方便之所。
石门二路街道还统一设计、制作了醒目的“小哥加油站”标识。一般张贴在小区主入口最显眼位置,清晰标注箭头方向和步行距离、采用高对比度颜色和简洁图标,让骑手匆匆一瞥也能锁定目标。
如何设定开放时段?如何引导骑手文明使用?标识如何设计更友好?街道与居民代表坦诚沟通、直面疑虑。
“一小区一策”,众人精细化协商:比如物业管理严格、居民顾虑较多的商品房小区,重点协商在物业办公室等相对独立、管理可控的区域开放,并明确限定开放时段,配备清晰的内部指引。对于位置便利的小区,推动居委会开放办公区卫生间,并主动张贴暖心提示,消除骑手“不好意思问”的心理障碍。
如今,王家沙花苑索性将“消灭手拎马桶”后闲置的倒粪池空间,改造为小区出入口的小便池,为骑手们解决燃眉之急。
随着服务的完善,骑手们参与社区共建共治的积极性高涨:他们主动上报安全隐患、宣传交通文明、结对关怀独居老人、清理路面垃圾、投身各类公益服务。
“骑手门诊”让外卖小哥有“医”靠
为让外卖骑手“好看病、看好病”,7月28日,武汉市第四医院(湖北省运动医学中心)正式开设“骑手门诊”,只要身着外卖快递平台工服或出示接单界面,骑手就可享受免费挂号及绿色通道。
武汉外卖骑手陈师傅跑了8年的外卖,前阵子为赶一个即将超时的订单,慌忙之中摔伤了腿。忍了半个多月疼痛都不见缓解,他跑单到武汉市第四医院附近时,才找到运动医学中心就诊。经诊断,陈师傅的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但他面露难色不愿手术,因为爱人患癌,两次手术已掏空家底。该院副院长、运动医学专家张青松了解情况后,询问陈师傅“如果不手术,能否接受恢复到七八成”。这已远超陈师傅预期,他接受了“保守+康复”的诊疗方案。
据介绍,“骑手门诊”最大特色在于免费、快速、专业。在“骑手门诊”,只要身着外卖快递平台工服或出示手机接单软件,骑手通过医院官微点击“骑手门诊”菜单,即可免除挂号费。同时,该院提供从分诊、检查到治疗的一站式绿色通道,节约骑手就诊时间。
无独有偶。8月11日开始,在四川绵阳市穿梭于楼宇街巷的外卖骑手、快递小哥们,从此拥有了一处特别的健康港湾。从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高新院区获悉,该院正式开设全市首个“骑手门诊”。这扇为城市“摆渡人”专属开启的医疗之门,不仅聚焦于解决他们“看病难”“看病慢”的痛点,更以精心设计的服务流程,将一份沉甸甸的职业尊重与城市温情,融入每一次高效便捷的就医体验之中。骑手群体因职业特性,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强度大、节奏快、三餐不定等问题,胃肠不适、肌肉劳损、意外小创伤等成为常见困扰,而常规就医时间与其配送高峰时段高度重叠,“看病耽误跑单”的现实困境常常让健康问题一拖再拖。对此,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高新院区副院长武明瑞表示,医院“骑手门诊”的设立,正是医院深入调研后开出的精准药方,敏锐捕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切实需求,以制度化的关怀举措,有效化解了困扰骑手已久的“看病时间困局”。
据武明瑞介绍,该门诊时间为13:00-16:30 ,避开了骑手们的接单高峰期,工作、看病两不误;骑手门诊1元挂号费、骑手体检7.5折优惠等,是为了最大限度降低骑手们的看病门槛;挂号、就诊、缴费、检查、取药等环节无缝衔接,形成一条清晰高效的“绿色通道”,确保骑手在宝贵的工作间隙能迅速完成诊疗。骑手门诊还针对骑手常见职业疾患,整合了骨科、康复科、消化内科及急诊创伤处理等专业资源,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真正实现“走进一扇门,解决健康忧”。
巧用“小哥码”体现骑手友好
作为“电商之都”的杭州,于2024年正式启动建设“小哥友好城市”,致力于让这些“与时间赛跑”的劳动者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如何构建对城市“毛细血管”的关爱体系,可从杭州的一张“小哥码”中找到答案。
针对骑手们“进门难”问题,2024年7月,杭州正式推出“小哥码”,通过实名认证、扫描小区场所码并出示电子通行证,骑手便可顺利进入小区送单。
杭州“小哥码”先期在富阳、钱塘和余杭3个城区的100个小区开展小范围试点。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富阳区试行“小哥码”以来,外卖骑手平均每单配送时间缩短5-6分钟,客户投诉率随之下降。
历经多次技术迭代,如今的杭州“小哥码”不再只是用于进入小区的“登记码”,而是升级成为“管理服务码”,集成多种权益保障功能,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如在“暖新导航”模块,骑手可通过地图直达最近的“小哥驿站”;在友好商家、社区食堂“亮码”,可以享受8.8元或9.9元的友好套餐;在蓝领公寓“亮码”,能简化入住申请流程,实现便捷入住。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小哥码’通过数字科技赋能,解决了外卖小哥与社区之间的互信问题,值得进一步推广”。他提到,为外卖骑手、快递员等从业者打开小区大门,需要平台同步共享数据,有利于城市和社区更高效地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在提出建设“小哥友好城市”时表示,新就业群体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把城市温暖传递给这个“活跃群体”,引导新群体成为城市治理的新力量。
“对小哥友好的城市,既是对外包容的城市,也是对市民友好的城市。”马亮表示,让外卖骑手和快递员送单更便捷,优化的是配送服务,受益的是市民。“通过优化服务吸引和留住小哥,提升城市的宜居性、便民性。”
马亮认为,不同城市外卖骑手和快递员面临的工作难点和生活痛点“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各城市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供满足其需求的设施和服务。
当下,因地制宜的探索在全国不少城市展开。在北京,“友好社区”“友好园区”“友好商圈”“友好校园”纷纷落地,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首都超大城市治理;在重庆,创新建设全国首个“骑手友好街区”,力求实现“人际友好”“治理友好”“未来友好”。
2025年年初,中央社会工作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措施,加强网约配送员、快递员服务管理。其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友好场景建设,推动优化住宅小区、商场、楼宇等配送环境,加强关心关爱,帮助解决进门、停车、用餐、职业发展等急难愁盼问题。
7月3日,在2025中国国际物业管理产业博览会上,美团“骑手友好社区”项目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项目的最新进展。截至2025年上半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指导下,美团已在全国150多个城市与各界共建近3万个“骑手友好社区”,推动各地小区为骑手开门指路、设置专用停车位和骑手驿站。据负责人介绍,在已建成的“骑手友好社区”,骑手配送和用户体验均显著提升,骑手因无法进入小区产生的未送达或退单等的异常情况减少26%,因未送到指定地点、定位地址不准等产生的用户投诉减少41%。
(综合《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封面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