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幸福来 芝麻开花节节高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纪实
◎ 芦蕊

    数说岢岚变化

    改造25条背街小巷、12个老旧小区

    新增32处公园、93处运动设施、6400个车位

    绿化率40.2%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组建9280人的“红马甲”队伍

    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000余次

    “乡村文化旅游季”8年累计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

    15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地

    山西省岢岚县,是一座生态小城。夏日里,可漫步于山间小径,听松涛阵阵,赏繁花似锦;秋日里,层林尽染,五彩斑斓,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登上高山之巅,极目远眺,云海翻涌,山峦起伏,壮美景色尽收眼底。岢岚,更是一方红色热土,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在这里代代相传。毛主席路居馆、三井战斗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录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岢岚县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阳坪村、三井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这座晋西北小城,以“小县城也能创造大奇迹”的信念奋力攻坚,用4年时间书写了“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和谐幸福”的文明答卷。

    文明共融 城乡同创

    岢岚县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纳入“十四五”规划,建立党政“一把手”挂帅的创建总指挥部,下设13个专项组和3个片区指挥部,形成“党委领航、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创建格局。创新实施“五步走”战略:2021年“筑基年”对标补短打基础,2022年“攻坚年”聚焦难点求突破,2023年“提质年”巩固成果创亮点,2024年“升级年”优化机制树品牌,2025年“长效年”常态管理促提升,实现创建工作年度有重点、阶段有目标。全域构建“中心—所—站—点”四级文明实践矩阵,建成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00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55个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整合各类基层宣传文化阵地资源,打造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明实践平台;组建形成“1支总队+10支大队+100支小队+14支特色支队”的志愿服务队伍,培育“情暖夕阳”“红领巾护航”等54个品牌项目,年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800场次,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文明传播网络。开展2000余场群众性活动,开展“美丽庭院”“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等各类先进典型选树活动,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岢岚县城乡同频共振、共赴文明之约。夏季,走进全国文明村阳坪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停车位施划规范,垃圾桶有序摆放,房屋错落有致,还有公共卫生间、健身设施等,村民安居乐业……阳坪村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为党建活动开展的重要支点和文明乡风建设的主要途径,连续举办七届乡风文明暨“星级文明户”表彰大会,村风民风持续向好,美丽乡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我们的生活一点不比城里人差。”村民江永娥对如今的幸福生活称赞道,她与丈夫被村里评选为“勤朴传家”的表率。

    这样的文明图景在三井镇也同样呈现。“今天中午吃炒抖毛丝,快去吃上一碗,味道可不差,还管饱。”在孟家坡村日间照料中心餐厅,一进门,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乔三仁和他的伙伴们正享用着可口的饭菜。餐厅窗明几净,灶台干净整洁,还有贴有每个就餐人名字的专属碗筷柜,厨师的围裙、帽子等穿戴整齐。该镇创新推出“365”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全年不间断为老人提供助餐、健康关怀等贴心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镇里还整合60余名老干部、司法人员组成“春风化雨”调解队,并聘请退休法院院长担任法律顾问。

    从阳坪村的乡风文明到三井镇的为老服务,岢岚县通过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文明风尚共育,真正实现了城乡文明创建的同频共振。这些生动实践不仅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更让城乡居民共享文明创建成果,共同书写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文明篇章。

    思想铸魂 文化润心

    夜幕降临,岢岚“市民夜校”内灯火通明,书法、绘画、短视频制作等课程丰富了岢岚市民的夜生活。一位学员说:“希望夜校常开,能系统地学习更多技艺。”

    这样的文化盛宴不仅点亮了城市夜空,更延伸至广袤乡村。日前,岢岚县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季在宋家沟景区、岢岚古城景区、宋长城景区等地如期举办。在宋家沟三棵树广场,“红歌快闪颂党恩”主题活动中,演员们用激昂歌声,表达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与祝福。兰花花客栈院内,“乡村小剧场”融入方言和本地生活场景,讲述了岢岚人在党的领导下奋斗致富的故事;同时还设置农特产品展销台,集中展示岢岚和周边县市农特产品。“我要做新娘”“喜气洋洋”系列互动体验活动中,游客们坐在轿子里,体验喜庆“婚礼”,感受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街道上,八大角秧歌、划旱船等特色民俗表演,烘托了景区节日气氛;岢岚农特产品、特色小吃、文创产品和非遗作品展区等,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在宋长城景区,“边关烽火 梦回千年”边关迎宾图演艺、“长城两边是故乡”书画采风暨主题作品展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拍照留念。旅游季开幕当天,仅宋家沟和宋长城景区游客就达到3.6万人次。

    文化滋养的背后,是“志愿红”的温暖守护。快板传唱、情景剧演绎、田间课堂……志愿者们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这支“红色生力军”以灵活的形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惠及群众超3万人次,真正让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坎里。

    位于县城岚漪镇鼓楼街的毛主席路居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每年前来瞻仰受教育的干部、群众等有3万余人次。此外,岢岚县以创新“文明集会”为载体,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打造“理论+实践”“教育+娱乐”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志愿者将理论宣讲、普法讲座、垃圾分类游戏等融入市集场景,通过签署文明承诺、互动问答等形式,让文明理念随着烟火气浸润人心。“比发传单效果好多了!”志愿者小张说。

    文明创建不仅重塑了岢岚城市风貌,更滋养着每一位市民的精神世界。如今,“市民夜校”学生盈门,“下班了,上学去”成为岢岚市民的生活新时尚。

    民生为本 幸福花开

    在岢岚县,文明创建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实践,从城市社区延伸至田间地头,绘就了一幅城乡共融的文明画卷。

    6月20日下午,广惠园社区“马扎议事会”如期召开,驻村工作队代表、物业代表、居民代表、志愿者代表等各方代表齐聚文渊苑小区,就小区公共设施维护与绿化带花卉种植展开讨论。近年来,广惠园社区秉持“敢揽事,多协调”的工作理念,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干群团团坐,面对面膝促膝讲政策、听民意、解难题,推动政策在家门口宣讲、发展在家门口谋划、难题在家门口解决,实现了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成果共享。值得一提的是,该社区搭建数字社区管理平台,深度整合社区房屋人口、党建引领、文化赋能、治安防控、民生服务、居民自治等10个数据模块,结合“广惠园数字社区”微信公众号平台,完善家庭档案、投诉建议、邻里互动、报修服务等基础服务功能,将平台链接到每个网格员手机终端,形成1个平台、N个职能、20个终端的“1+N+20”智慧管理体系。此外,社区为空巢老人佩戴智能手环,提供一键呼叫、远程定位、血压测量等服务。通过社区微信群搭建老人与志愿者、邻里之间的沟通平台,及时了解老人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同时,项目还具备一定的应急响应能力,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组织志愿者及安全员开展救援和帮扶工作,确保老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在阳坪乡石窑坪村,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产业振兴交相辉映。驻村工作队以“绣花功夫”打造的特色石磨坊,不仅保留了传统石磨工艺,更通过“党支部+磨坊+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62岁的崔大爷重拾磨面手艺,日薪达到200元,残疾人赵大哥通过帮工获得稳定收入……这样的生动案例正是岢岚县“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岢岚县创新实施“富口袋”与“富脑袋”双轮驱动战略,为文明创建注入强劲动能。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岢岚沙棘”“岢岚绒山羊”等特色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深挖文旅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同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出台创业扶持政策,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这一系列举措既夯实了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又为移风易俗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促共进,走出了一条具有岢岚特色的城乡文明共建之路。

    今后,岢岚县将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为契机,创新打造“文明+旅游”发展模式。通过举办乡村文化旅游季等活动,将红色资源与非遗展演、特色市集深度融合,形成独具魅力的文旅IP。同时深化“文明实践+”,推出夜校、跳蚤市场等特色项目,组建“文明宣讲轻骑兵”队伍。在治理方面构建“网格化+数字化”体系,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群众诉求48小时内办结。以“归零再出发”的姿态,通过制度固化创建成果,持续提升城市文明软实力,奋力书写新时代文明岢岚建设新篇章。

    (岢岚县宣传事务中心供图)

 

当前:B4版(2025年08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