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 将新风培育融入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 陇小飞

    近年来,甘肃省陇南市以“破陈规、树新风”为主线,多措并举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吹拂陇南山水、浸润群众心田。

    顶层设计强机制,构建共治“一盘棋”。印发《陇南市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的实施意见》《陇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挂点单位联系制度》,组建由45个市直部门参与的市级工作协调机制,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依托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文明实践阵地,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文明实践要先行”“移风易俗宣传月”等活动,引导群众破陈规、除陋习。

    多维宣传造氛围,新风浸润“入人心”。创新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传播矩阵,累计开展各类移风易俗活动15万余场次。聚焦婚俗改革,建成120个“乡村礼宴中心”“集体婚礼堂”等文明婚俗场所,举办集体婚礼16场次。深化殡葬改革,开展“文明实践站站长联名倡议殡葬移风易俗”活动,推动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绿色低碳祭扫成为新风尚。

    示范引领作表率,党员干部“带头干”。紧盯“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格落实婚丧喜庆事宜报备制度,主动公开承诺“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为群众作表率。成县店村镇创新“071213”(提倡“零彩礼”、宴请酒席配备酒70元左右、烟10元左右、桌数不超过20桌、随礼不超过100元、丧事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红白事操办标准的经验做法入选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康县推行领导干部“两报告一承诺”制度,2860余名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实现全县彩礼均价同比下降32%、婚丧宴席成本缩减41%、新建墓地面积减少68%,群众对移风易俗的支持率达93.5%;徽县建立“红黑榜”动态公示机制,通过“正向激励+反向约束”,让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

    村民自治激活力,文明建设“有章法”。全市3289个行政村(社区)均成立红白理事会,推选7200余名具备德行才能、拥有声望影响、热心本地发展的乡贤人才担任村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成员。把抵制高额彩礼、殡葬移风易俗等写入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彩礼、酒席、礼金“限高”标准,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打造“民事直说”“理论宣讲轻骑兵”等文明实践品牌,依托“幸福食堂”“爱心托管”等民生项目,常态化组织开展“讲、评、创、说、送、帮、易”七类文明实践活动,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变为“践行者”。

 

当前:4版(2025年08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