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东站下架站内商店泡面事件引起热议。该站服务热线工作人员证实,站内商店的泡面已全部下架,如有需要可前往站外购买。此前,#12306回应高铁不要食用方便面提醒#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中国铁路12306官网在出行指南中提醒:旅客在乘车期间,请不要食用榴莲、方便面等有浓重气味的食品。对此,部分网友觉得不必上纲上线,但也有网友表达支持理解,认为方便面的味道确实会影响舒适乘车体验。
一边是部分旅客对平价便捷饮食的需求,一边是另一部分旅客对清新乘车环境的期待,这场“方便面之争”看似是饮食选择的分歧,实则指向公共空间里的权益平衡。比气味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在多元需求中找到最大公约数。
—— 一 ——
12306官网的提醒,旨在平衡各方权益,但因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也未事前充分征求公众意见,使得这一规则的合理性遭到质疑。
群体的不同需求,让服务提供方陷入两难抉择。方便面平价、便捷,能快速饱腹,是部分旅客长途出行的常见选择。但高铁车厢是密闭空间,方便面气味会迅速弥漫,对孕妇、儿童及气味敏感者而言,确实有可能造成困扰。
规则的“软约束”特性,进一步加剧了执行层面的困境。这类提醒本无强制效力,乘务员劝阻时往往底气不足:遇到通情达理的旅客,尚可劝止;碰到坚持“规则没禁止”的旅客,便只能无奈作罢。这既让一线工作人员左右为难,也让旅客摸不清边界,同样是泡方便面,为何有的车厢被提醒,有的却无人过问?长此以往,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引发对立。
—— 二 ——
其实,高铁上能不能吃方便面,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化解这场争议,关键在于用精细化服务平衡多元需求。
优化餐食供应是重要抓手。当前高铁餐食中,高价盒饭仍占一定比例,20元以内的平价选择相对有限。若能增加平价餐食品类,比如推出15元的杂粮饭套餐、20元的地方特色小吃,让旅客有更多“性价比之选”,自然能减少对方便面的依赖。说到底,多数人选择方便面,并非偏爱其味道,而是看重其便宜、管饱、快捷的特性。
空间优化可成为缓冲带。不妨考虑在部分车厢设置“饮食区”标识,通过广播引导有就餐需求的旅客集中到“饮食区”就餐。同时,在这类区域适当增加通风设备,降低气味扩散影响,既满足部分旅客的饮食需求,又通过物理区隔减少对他人的干扰,这比单纯禁止更显人性化。
—— 三 ——
无独有偶,随着暑期出行高峰到来,探亲、旅游客流叠加使得高铁车厢旅客密度大增,高铁一次性座套热度也持续飙升。对于密闭且人员流动频繁的车厢,有旅客担心之前其他旅客留下的污渍、汗渍;家长群体则更在意座椅是否清洁,避免孩子接触引起不适。
事实上,引发热议的“方便面之争”不在于必须得出“能吃”或“不能吃”的结论,一次性座套的热销也并非对现有高铁座椅清洁工作的完全否定,二者都反映出公众在追求更高效出行的同时,也在追求更舒适、更文明的出行体验。
过去,高铁以“贴地飞行”的速度和安全可靠的性能,重塑了国人的出行方式,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名片”。如今,在准点率、安全性等“硬指标”之外,旅客更关注空间环境是否宜人、座椅是否洁净、母婴室是否便利等“软体验”。这些对公共服务“品质感”的追求,不应被简单忽视,而应成为优化服务的参照系。
公共服务的进步,往往始于对细微需求的回应,从高铁静音车厢的设立,到母婴室的完善,再到如今对气味干扰、座椅卫生的关注,每一处改进都在拉近与乘客的距离。对待这些看似细微的需求,少一些“小题大做”的质疑,多一些“换位思考”的理解,将其转化为服务升级的契机,让高铁不仅跑得快,更让每一位乘客坐得舒心、行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