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牵引 末端见效
◎ 中共平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家术

    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创新探索“融合四大中心、推动三个下沉、用好七支队伍”的实践路径,组建理论宣讲、政策宣传等7支专业化志愿队伍,培育“翻山铰子理论宣讲”“红色轻骑代办队”等特色品牌,着力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融合“四大中心”扩面,以守正创新激活实践动能。平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24年获评四川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中心,平昌县在巩固深化建设成果的同时推动其与融媒体中心、巴文化传承中心和网络舆情中心全面贯通、融合发展,拓展文明实践的功能内涵,既解决实际问题,又廓清思想迷雾,实现“指尖事”与“心尖事”的同频共振。“文明实践+融媒平台”。依托县融媒体中心技术优势、传播优势,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在“两微一端”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专栏专页,全面及时宣传线下文明实践活动。激发融媒体平台“20万+”粉丝的知晓、宣传和参与热情,不断增强用户活跃性和黏合度,推动实践中心人气、温度与融媒体中心流量、热度相互借力、相互促进。“文明实践+文化传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设翻山铰子、兰草金钱棍、驷马根雕等主题馆10余个,将非遗融入文明实践中,丰富精神文化供给,让文明实践与文化传承相融相济、相映成趣,促进群众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同步富裕。“文明实践+网络舆情”。在做实“订单式”文明实践基础上,建立网络民意收集和分析共享机制,县网络舆情中心定期将热点社情民意,推送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网民反映比较普遍、比较集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切实为民办好实事。

    推动“三个下沉”见底,以重心下沉夯实实践根基。文明实践活动载体单一、扎堆重复、时有时无的情况怎么改变?怎么实现基层文明实践阵地大门常开、活动常有、群众常来?平昌县突出问题导向,推动阵地、力量、资源下沉见底,构建“文明实践服务圈”,有效扭转了基层力量薄弱的困境,实现了政策资源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匹配,提升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工作质效。阵地下沉见底——在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把阵地建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目前,利用社区公用房、职工之家等设施,新建点位60余个,点多面广、互联互通、便民利民的文明实践服务圈愈加完善。力量下沉见底——积极推进文明实践力量由机关到基层、由县城到乡村,实施省市文明单位与8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乡村振兴帮扶单位与166个帮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县级单位与县城19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对共建行动,着力扭转基层所、站工作力量缺乏的现状。资源下沉见底——大力整合集成县级单位政策项目资源,将宣传、卫健、教育等部门20余个直达群众的惠民服务项目(活动),统一纳入文明实践活动项目库,按照时序组织开展。

    用好“七支队伍”求专,以精准服务引领文明风尚。平昌县统筹各县级职能部门力量,组建“七宣”文明实践队伍,实现由领唱变合唱、从独奏到合奏的有效升级。精心选拔求专。通过自我推荐、组织推荐和群众推荐的方式,从全县遴选出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干部1300余人,分线组建理论宣讲、政策宣传、文艺宣演、文明宣导、科技宣教、法治宣训、雏鹰宣育等7支文明实践队伍,建成扎根本土、甘于奉献的文明实践主力军。精细指导求专。建立常态指导工作机制,由县委宣传部牵头,聚焦文明实践五大工作内容,制定细化工作清单,组织“七宣”文明实践业务骨干100余人,深入基层实践所、站,“一对一”专门辅导,“点对点”分类指导,基层实践所、站服务能力、业务水平全面提升。精准服务求专。围绕全市“三色原动力 文明加油站”建设定位,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策划制定文明实践服务菜单,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样化分众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000余场次,服务群众20余万人。此外,平昌县以“七支队伍”专业化服务为抓手,培育20余个特色品牌,形成“实践—培育—创建”闭环,建立“供单—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机制,依托“道德积分”“心愿墙”等载体,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这种“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既提升了服务精准度,又推动文明实践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

 

当前:B1版(2025年08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