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洋文化成为“大思政课”的精神动能
◎ 邱荟汀

    海洋文化,扎根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血脉基因,必兴于新时代“向海图强”的伟大进程。海洋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海洋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经略海洋的精神根脉与智慧结晶,海洋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元素,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海洋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不仅契合高校为党和国家育新人、兴文化的使命要求,而且为新时代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价值引领。

    海洋文化融入

    “大思政课”的理论体系

    海洋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精神特质统一于人类海洋实践的历史进程。海洋文化的本质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既承载着海纳百川、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等精神特质,又包含了船载器具、港口遗址、贸易遗存等物质载体,这种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维度支撑,不仅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素材与价值图谱,还延展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将海洋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能够在激活海洋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场域体验、遗产保护、考古实证、生态实践、科创赋能等环节,持续挖掘海洋文化的育人功效。

    海洋文化的认识深化和实践路径统一于铸魂育人的辩证过程。海洋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蓝色基因,其特定的叙事逻辑和话语形式为“大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滋养。将海洋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能够立足海洋强国战略,结合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以讲清海洋历史、讲透海权法理、讲活蓝色故事的话语形式,走深海洋研学、走实海洋保护、走活海洋传承的实践方式,向海同行、向海而聚、向海图强。

    海洋文化的价值内化与行为外显统一于育人实践的双向转化。海洋文化是联结中华民族历史与未来的文化,不仅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优秀基因,还在当下展现出了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将海洋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能够使宏阔的海洋历史叙事转化为可触、可悟、可践、可传的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力量之源,构筑学生家国海疆的情感纽带、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新时代海洋强国有我的挺膺担当,并逐渐成为持久性、自觉性、稳定性的行为范式与文化品格。

    海洋文化融入

    “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为“大思政课”筑牢文化根基,注入自信动能。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最终都要以教育为载体落地生根。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绵延不绝的文化脉络中,海洋文化始终是重要组成部分。从先民造船技艺的智慧结晶到郑和七下西洋的开放胸襟,从妈祖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到近代海防战争中的民族气节,海洋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生动且有说服力的当代“教科书”。海洋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能够以具象化的历史场景、精神符号展现完整的文化根系,如学生在触摸古代舟船遗物时感知先民的探索勇气,在聆听渔民号子时体会劳动人民的坚韧,在了解“海纳百川”的处世哲学时理解文化包容的深层价值,不仅让“大思政课”更具历史纵深感,更能激发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为思政教育提供持久的文化自信底气。

    为“大思政课”涵育时代精神,注入创新动能。海洋精神是海洋文化“活的灵魂”,它不仅蕴含在民族精神之中,更是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高度联结,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核心使命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在现有的思政课基础上进行守正创新。海洋文化所凝结的精神谱系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呼应着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时代召唤;“四海一家”的“和合”精神,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层追求;刚毅无畏的冒险精神,诠释着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奋斗底色;勇立潮头的开拓探索精神,彰显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崇敬海洋的人海和谐精神,回应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命题。将海洋文化与时代需求精准对接并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既守住了“铸魂育人”的根本,又通过对其精神内涵的时代性解读注入了创新动能。

    为“大思政课”强化主权认知,注入战略动能。“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为海洋文化发展提供了根本方向,为“大思政课”在社会大课堂中注入大局思维、大局意识。海洋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需要以“讲政治”为导向将育人需求转化为刚性战略指引。从南沙岛礁建设中“吹沙填海”的技术突破、黄岩岛领海基线的划定,到“蛟龙号”深潜、“雪龙号”科考,从“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到维护海洋安全的自觉,海洋文化中蕴含的主权观念、海防意识、海洋权益认知、海洋安全践行,是解读国家战略的关键密码。“大思政课”的政治性内核不仅在于对意识形态的引领,更在于对国家顶层设计战略的清晰阐释,借助海洋文化注入的战略动能,能够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海洋战略相联结,成为强化国家主权认知、培育战略思维的“助推器”。

    为“大思政课”拓宽国际视野,注入共生动能。海洋是联通世界的纽带,海洋文化具有天然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这与“大思政课”所要彰显的“大视野”高度契合。海洋文化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跨越国界的对话平台,不再是单一民族与海洋互动的历史记忆,而是被纳入全球海洋治理的话语体系,成为诠释“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文明互鉴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还是全球治理中的“共建共商共享”,都是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视角,培育“天下一家”的胸怀。新时代,潮平两岸阔,这种以海洋文化为桥的国际视野教育,让“大思政课”的精神动能延伸至全球维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共识。

    海洋文化融入

    “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守好阵地“主位”。课程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海洋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要铸牢“主位”意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紧扣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立足现有教育资源基础,构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闭环。在此基础上,需主动抢占“海洋叙事”话语权,推动话语体系创新,让海洋文化成为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扩音器”。

    讲好蓝色故事“海味”。自信是文化传播的前提,讲好海洋故事需彰显文化特色和底色。要聚焦海洋文化中最具感染力的元素,通过具象化的“海味”细节,如渔船、渔歌、港口等,保持故事的原生态质感,同时要提炼海洋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并与新时代价值追求相呼应,使学生在聆听中体悟海洋文化的魅力,从“知其然”的文化认知,到“信其道”的情感认同,逐渐升华为文化自信的行为自觉。

    巧用海洋场域“古味”。海洋场域是承载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巧用其“古味”才能从抽象感知走向具象认知,让历史现场成为沉浸式教育的课堂。要系统梳理我国现存的海洋文化遗产,将其中具有场域属性的遗产通过保护性开发转化为“大思政课”的实践教育基地,让其成为与学生对话的“历史老师”,引导学生从实物遗存中读懂海洋文化的历史根脉,进而投身海洋文化保护行动,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

    强化数智赋能“新味”。教育数字化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海洋文化纵深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引擎。在智媒体语境下,需构建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的多元叙事生态,遵循“数据+现实”的双线标准,激活教育学理性和体验愉悦性的双向互动。同时,要扩大数字化优质海洋文化内容供给,创新数字海洋文化的多样表达形式,并渗透式融入思政教材与教学体系,使“大思政课”在数智赋能中更具时代张力。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前:B3版(2025年08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