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长城以其雄伟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然而多年来,被乱刻乱划的“烦恼”却困扰着长城管理方。
8月10日,有游客拍下在北京八达岭长城检票口见到的一幕,只见电子大屏上滚动播放着5名游客在长城刻划的违法行为。这5名游客的违法行为发生在今年5月,均被处以5日拘留及200元罚款。延庆区长城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相关信息每天从开园到闭园12小时滚动播放,每条信息停留30秒,确保每个游客都能看到;公示长城刻划违法行为,并非近期才开始实施,有些游客还会被纳入景区黑名单。网友纷纷点赞:让妄想“留名千古”者“社死”,干得漂亮!
公示乱刻划游客,这是对违法行为的有效警示,也是对所有游客进行必要的耻感教育。在长城等景区乱刻乱划的行为何以屡禁不止?如何让每个破坏文物者都付出应有代价?

手莫伸 朱慧卿 作
在长城刻划留下的是丑行和骂名
◎ 刘剑飞
留下“到此一游”等文字,是一些人在旅途中最常见的陋习之一。近年来,保护长城的意识深入人心,但仍有个别游客管不住自己的手。据《北京晚报》日前报道,2023年6月,一游客用钥匙在八达岭长城城墙内侧刻名字;2023年8月,一游客不听劝阻,用发簪在八达岭长城城墙上刻字;2024年,又有游客用钥匙在八达岭长城城墙上刻名字……这些行为让古老的长城伤痕累累,实在大煞风景。
一些游客为何热衷于在景区留下“到此一游”等文字?在我国古代,类似这样到处题字、题诗、题词等做法较为常见。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历史上,一些文人骚客在景区、驿站等处题诗作词,不仅没遭到当时人们的谴责,反而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这让一些现代人对刻划留字充满向往,继而仿效。
通过刻划方式在景区“留念”,还与一些游客的博出位心理不无关系。一些游客想通过这种方式彰显个性、刷存在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有一些游客希望通过刻下名字“留名千古”。
此外,对于刻划“留念”,长期以来,景区管理方难发现、难追责,存在法不责众现象,这就给一些人传递一种错误的认识:刻划“留念”是小事,而且不易被发现,也不会得到惩罚,这种侥幸心理导致仿效行为出现。
实际上,在长城之类文物景区刻划“留念”,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不仅不会名垂青史,还会留下丑态和骂名,甚至可能遗臭万年。
在长城上刻划,伤的是长城“颜面”。八达岭长城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一旦被刻划、破坏,不仅影响其他游客的游览体验,更会对文物本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修复难度极大。我国《长城保护条例》明确禁止在长城上刻划、涂污,《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还对“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等行为规定了相应的罚则。一个个刻痕,既是对文明的亵渎,也是对长城保护、治安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漠视。
总之,在文物景区刻划“留念”,不只是道德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法治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危害性,自觉提升文明素养,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公共财产和文化遗产,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旅游。
公示乱刻划游客是惩戒更是警示
◎ 张连洲
刻下“到此一游”,留下歪歪扭扭的名字,涂上乱七八糟的字句……这些令人痛心的场景,常在我们的一些景区上演。北京八达岭长城管理方公示乱刻划游客信息,引发社会热议和点赞。这不仅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管理手段,更关乎如何在社会转型期构建旅游文明秩序。
在文物古迹上乱刻划,往往并非蓄意破坏,而是出于一种“留下印记”的冲动,这种冲动在缺乏文化教养约束时便肆意宣泄。因此,以公示惩戒乱刻划行为,不仅是对相关个体的惩罚,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文明教育。
从法律视角审视,景区公示乱刻划游客信息的做法,实际上是对“执法困境”的一种突破。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故意损毁文物或公共设施,本应受到行政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然而现实中,由于取证难、执法成本高等原因,大量不文明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公示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执法空白,它通过社会声誉影响机制,增加了违法成本,使潜在的破坏者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当传统执法手段效果不彰时,创新执法方式不失为一种务实选择。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同时具备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双重身份。当一个人在公共场所实施破坏行为时,他的行为已从私人领域进入公共领域,理应接受公众监督。适当的公众监督,能有效约束不良行为。公示制度可以看作是在新社会形态下,重建道德约束的一种尝试。要构建新型旅游文明秩序,需要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监督机制,公示制度或许可以成为这一机制的组成部分,但必须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必须认识到,任何单一措施都难以根治不文明行为,构建包括教育引导、法律惩戒、技术防范在内的综合治理体系,恐怕才是长远之计。
公示乱刻划游客信息,其意义不仅在于惩戒个别违规者,更在于树立清晰的行为边界和价值导向。期待更多地方、景区能不断调整优化治理手段,让每个人成为文明的守护者而非破坏者,让公共空间真正成为人们共建共享的亮丽风景线而非“涂鸦墙”。
为“破坏文物,虽远必究”点赞
◎ 苑广阔
据媒体报道,在今年上半年,北京延庆区首次异地办案,严惩在长城刻划的行为。相关案例显示,今年5月,八达岭长城景区工作人员在巡查中发现景区南六楼出现刻划行为,第一时间与八达岭派出所取得联系,移交相关线索,经民警详细调查,确定刻划人张某某、孙某某已返回上海。延庆与上海两地警方紧密配合、高效联动,迅速推进案件办理,依法对张某某、孙某某作出行政拘留5日、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
当张某某、孙某某在上海被警方找到时,或许他们仍心存侥幸,以为在长城刻下的“到此一游”,会随着他们的离去而被遗忘。然而,延庆与上海两地警方的跨地域协作打破了他们的幻想,行政拘留5日、罚款200元的处罚,不仅让违法者付出了代价,更向全社会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破坏文物,虽远必究。
旅游不文明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在于违法成本低与执法不彻底。过去,许多在名胜古迹涂鸦刻字的行为,往往因取证困难、违法者流动性强而不了了之,形成“违法—逃脱—再违法”的恶性循环。延庆区警方创新性地启动行政案件异地办案程序,与上海警方建立高效联动机制,正是对这种恶性循环的打破。这种执法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个案正义的实现,更在于构建了一种“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心理威慑——无论违法者逃到哪里,法律的追责都会如影随形。
而延庆区长城管理处与当地警方的协作,体现了一种值得推广的现代治理思维。面对文物破坏这一“老大难”问题,他们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道德谴责或运动式整治,而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手段建立起长效机制。从第一时间发现刻划行为,到迅速固定证据、锁定嫌疑人,再到克服跨地域执法困难实现精准追责,整个案件的处理流程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思维。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以罚代管”的简单粗暴,而是通过让违法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达到教育与惩戒的双重目的。当公众看到破坏长城者被拘留、被罚款,其警示效果远胜于千言万语的说教。
我国拥有数以万计的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仅靠有限的巡查人员难以实现全方位保护。文物保护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需要不同地区、不同部门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起“全国一盘棋”的联防联控机制。当每一个破坏文物的行为都能得到相应惩处时,文明旅游的自觉性自然会在游客心中生根发芽,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文化瑰宝,才能在我们这个时代得到真正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