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上的文明记录者
◎ 吴明富

    深夜12点,我盯着面前文稿的最后一段,食指摩挲着被磨花的键帽。窗外,夜市摊的喧闹声、行人的脚步声隐约传来,让寂静深夜漫开市井烟火气。

   稿纸间的文明温度

    2020年深秋,为撰写《树立节粮爱粮新风尚》,我拿着采访本走进贵州省余庆县天湖小学。食堂里蒸腾的热气中,人声鼎沸,一个瘦小的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一名孩子安静地坐在角落,用勺子仔细刮净碗边的饭粒,还轻声对同伴说:“我爷爷说的,稻子从浸种到碗里,要经过十几道手呢。”童言童语里满是认真,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颤,赶紧在采访本上记下。

    在贵州省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陈大爷掀开粮仓时,木栓“吱呀”一声响动。他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过金黄的谷堆,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哪一步都马虎不得。春种秋收,一粒米就是一滴汗呐!”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话语与画面,最终化作报纸上的铅字。

    稿件发表后,魁龙小学、凉风小学把开学第一课搬到田间。田野上,孩子们赤着脚跟老农学插秧,沾满泥巴的小手小心翼翼地种下秧苗。看着照片里孩子们专注的神情,我真切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它能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生根发芽。

    “善”文化里的文明传承

    2023年底,键盘敲击声与窗外的夜雨声应和着,我反复打磨《“善”文化融入文明城市》稿子。

    为撰写这篇稿件,我跟着宣讲队跑了多个乡村和学校。在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宣讲现场,“贵州好人”王道琼讲述孝老爱亲故事时,台下群众悄悄抹泪的模样;余庆县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员黎仕伦放映前擦拭幕布的专注神情,这些都被我记录在采访本上。走进校园,也感受到“善”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实验中学的“修善文化”办学理念、城关一小的“至善”教育,让文明之花绽放在课堂内外。

    望着电脑屏幕上跃动的字符,高坡村晒谷场的画面鲜活浮现。志愿者俯身晾晒谷粒、搬运入仓,用沾着稻芒的袖口不停擦拭汗珠,汗渍晕染衣襟。我盯着键盘,愿这份温热的人间烟火,跃向更远的远方。

    市井里的文明微光

    键盘上的字母被磨得模糊,我又一次停下敲击的手指,思绪飘回那些与市井烟火相伴的采访时光。

    今年一个春寒料峭的凌晨,我裹紧外套跟着卖煎饼的王大姐出摊。路灯昏黄的光晕里,她推着政府统一制作的四轮摊车,在一个固定位置停住,然后动作娴熟地架起平底锅。收摊时,她将废弃的油纸、竹签分类放进垃圾桶,又特意用拖布把地面油渍擦一遍,连相邻摊位遗落的纸巾也一并拾起,“现在有了固定位置,咱得给文明城市长脸。”王大姐说。

    这番话让我想起2023年跟着街道办老刘走访社区的日子。他的日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问题清单进度表”,哪栋楼道堆了杂物、哪段路灯需要维修,每项都标注着跟进日期。暴雨过后,排水沟被枯枝堵住,我看见他挽着裤腿,和抢修队员趴在泥泞里,徒手清理堵塞物。泥水溅满了他的衣服,他却头也不抬地说:“早点疏通,居民出门才踏实。”

    这些散落在市井的文明微光,最终汇聚成笔下的文字。

    文明路上的点滴回响

    指尖抚过键盘,我又一次停下敲击的动作,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手机里“电子献血证”小程序上。无偿献血17年、23次、9200毫升,这些数字早已退去冰冷,化作岁月里滚烫的文明实践印记。

    犹记儿子18岁那年,我们一家三口走进献血屋。儿子献完血后,小心翼翼地将献血证收进书包,认真地说:“这比任何成人礼都有意义。”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文明的传承,就藏在这些无声的行动里,在血脉相连的温暖中悄然延续。

    这些亲身经历,也让我在记录文明故事时,总能敏锐捕捉到动人细节。

    回首过去的二十年,从记录计生群众的文明细节,到书写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壮丽画卷,作为一名文明记录者,我用键盘在稿纸上搭建起传递温暖的桥梁。那些熬夜修改的稿件、走访记录的笔记,见证着我在文明之路上的坚守与成长。而我知道,这个记录文明、传递文明的旅程,永远不会停歇。

    (作者系贵州省余庆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

当前:4版(2025年08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