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话烂梗侵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怎么破?
听专家支招让孩子好好说话

    暑假期间,不少家长反映:带娃辛苦,和孩子交流更是频遇“梗”阻。孩子不时冒出一句网梗,犹如一个个语言障碍,“梗”住了亲子交流。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于素养的培育也有潜移默化之力。尤其对未成年人来说,因为辨识能力不强,觉得“好玩”拿来就用,甚至对一些隐藏不良含义的网络“黑话烂梗”不设防乃至盲目传播,不仅会降低自身的语言文字审美能力,也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语言文字工作者指出,当下尤其要警惕网络黑话烂梗侵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带坏成长中的“幼苗”。怎样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守护孩子们语言表达的纯净与优美,我们来听听专家支招——

    技术赋能

    为孩子上网装上“净化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表明,2024年新增的742万网民中,10岁至19岁青少年占比近半。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说,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网络使用中的种种问题也日益凸显,从身心健康受损到学习与社交失衡,从价值观塑造风险到网络沉迷危机,每一项都牵动着社会的“神经”。

    一边是与网络空间越来越密不可分的“互联网原住民”,一边是潜藏着诱惑与陷阱的“网络丛林”,技术手段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自2019年起,部分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2024年11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升级推出未成年人模式,实现时间、内容、功能三方面管理升级。

    如何切实提升“防护墙”的效用?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姜朝晖建议,网信等部门可以在校园电子设备和未成年人网络系统中部署黑话烂梗等不良内容的自动识别过滤系统,阻断不良内容非常规表达的传播链路。

    在方增泉看来,网络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和隐私保护措施,减少不良内容和隐私泄露风险,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安全的网络环境,如设置家长控制功能,网络欺凌行为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等。同时,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推广“身份识别+行为分析”复合认证技术,通过高精度的身份识别算法,结合先进的用户行为分析模型,实现对未成年人身份的精准验证与网络行为的深度洞察。

    科学引导

    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

    如果说技术过滤是为未成年人筑起“防护墙”,那么网络素养的提升则更像是为孩子装上“导航仪”。

    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升网络文明素养、数字道德伦理。建立大中小学衔接的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将数字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方增泉建议,学校要系统性地落实网络素养课程体系化建设,将网络素养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构建阶梯式网络素养框架,“网络素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要注重价值观引领,培养学生的数字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主任邹煜看来,教师应将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深度融入日常教学全流程,构建“课前浸润—课中思辨—课后拓展”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我们要通过课程或活动让学生理解互联网内容的传播机制,学会理性看待流行文化,避免盲目跟风,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初中教研员王萍说。

    “培养青少年的网络素养需要教师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利利认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做家校协同的主动参与者,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异常行为”,要及时向学校和老师反馈。

    “家长要发挥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作用,以身作则,主动提升自身网络素养,摒弃‘手机带娃’的惰性思维。”方增泉补充说。

    避免网络语言

    冲击传统文化,尤其是成语

    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会员何骁,与语言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认为,推广普及、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又是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确保文化安全的具体举措。网络传播作为新兴传播方式,网络语言既有活力四射、创意十足的闪光点,也存在着不合规范、低俗庸俗等问题。“一方面,我们主张语言本身自有生命力和张力,允许它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绵延,衍生出新的枝丫。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警惕很多生造的新词,避免网络语言冲击传统文化,尤其是成语。要知道,网上的谐音梗、同音梗,实际上大多是错字、别字,在青少年当中容易造成不良的语言使用导向。”

    何骁指出,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一大特色,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资源、美学资源、思想资源和道德资源,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体现出中华文化基因在现代文明中的延续与发展,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重要载体。我们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也不应该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何骁建议,针对当下有的网络主播语言使用不够规范的问题,或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语言素养;加强平台监管,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宣传引导,创造健康氛围;加强行业自律,形成长效机制。
    在守正与创新中

    寻求最大公约数

    青少年时期是语言能力与思维模式构建的黄金阶段。然而,黑话烂梗的泛滥,导致这一群体的语言表达愈发单一、贫瘠。当目睹祖国壮丽山河时,不少青少年脑海中难以浮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传统诗句的诗意化表达,取而代之的只有被压缩为“绝绝子”的贫瘠赞叹。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长期接触语义模糊、用词不规范的黑话烂梗,不仅会弱化青少年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更易形成表达依赖,甚至面临词不达意、表达枯竭的“失语”风险。

    在烂梗泛滥的喧嚣中,优质的语言表达从未失去生命力。不久前,一名浙江初中女生的作文《旧轨还乡》在网上爆火。文中“铁轨在掌心蜿蜒成故乡的轮廓”“汽笛切开暮色时,我听见枕木下的年轮在轻轻叹息”等细腻文字,之所以能让网友感动落泪,正是因为规范、优美的表达依然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优质的语言、词汇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更是滋养心灵、构建审美体系的文化载体,与黑话烂梗的粗鄙化表达形成鲜明对比。

    规范网络语言文字,并不意味着否定所有“网言网语”。语言的生命力在于流变,而流变的底线是文化根脉的延续。像“给力”“松弛感”“硬核”这类网络语言之所以能融入主流话语,关键在于它们能够以生动的意象、创新的表达、诙谐的词句、年轻化的叙事激活语言活力,赢得舆论接纳,成为记录时代精神的鲜活符号。我们既要警惕网络烂梗对语言生态的污染,也要避免用保守心态扼杀创新活力,在守正与创新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正如2025年春晚歌曲《玉盘》刷屏所带来的启示,当传统文字的细腻质感与时代精神的鲜活表达相遇,方能孕育出真正动人心弦的“中国话语”。

    (综合《文汇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等)

 

当前:1版(2025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