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 山东省菏泽市丹阳办事处何楼小学 殷满朝

    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模式,“翻转课堂”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广泛。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逐渐融入小学教学。该模式通过重构学习流程、转换师生角色开展教学实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也面临观念转变、个体适配等挑战。

    “翻转课堂”起源于1996年美国迈阿密大学商学院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学生课余时间观看教师录制的视频自主学习课程专题知识,课堂上由教师进行针对性答疑,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主学习能力。在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四部曲模式”“课下视频学习+课上个别指导模式”“三过程三阶段三目标模式”等理论。当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时,该模式把教学实施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重新构建了学习流程,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

    小学语文“翻转课堂”实施策略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单元目标与学情分析,从知识理解、技能培养、情感发展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构建层级化知识体系。针对教学重难点,利用录屏软件、动画制作工具等,教师将教学内容拆解为5—10分钟的微视频,并嵌入字幕、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元素,以辅助学生理解。教师编制结构化预习任务清单,设置字词预习、文本通读、问题标注等阶梯式任务,明确任务完成标准与提交格式。学生接收资源后,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查阅工具书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使用批注工具标记疑问,并借助学习平台在线提交问题文档,为课堂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课中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课堂测验、学习日志分析等途径诊断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梳理形成问题库。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和知识薄弱点,教师采用异质分组策略组建学习小组,每组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组织小组围绕核心问题开展协作探究,运用角色扮演、辩论会等形式深化理解,要求学生整理讨论记录与结论。小组展示环节后,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系统讲解,利用微课片段对重难点进行再解析,并布置随堂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课后梳理阶段,教师构建分层巩固体系,针对学优生推送拓展阅读书目、创意写作任务,引导其开展深度探究;为学困生提供微课复习包、基础训练题库,并设置个性化辅导预约通道。教师设计多元化课后任务,涵盖课文复述音频录制、思维导图绘制、主题手抄报制作等,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平台提交作品。

    小学语文“翻转课堂”实施效果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翻转课堂”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微视频与互动情境,高度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教师通过动画拆解汉字结构、创设沉浸式故事情境,让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具象可感。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翻转课堂”重塑了学习流程: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完成预习任务,逐步培养独立阅读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课堂参与小组协作学习,在资料搜集、观点整合的过程中锻炼信息处理和思辨能力;课后依据分层任务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合理规划学习节奏。

    构建平等高效的师生互动关系。“翻转课堂”搭建起多渠道互动平台:课前通过线上答疑实现师生个性化沟通,课中教师融入小组活动进行近距离指导。教学评价环节的双向反馈机制,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并调整教学策略,形成师生协同推进教学活动的良性互动模式。

    “翻转课堂”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变革,实现了学习兴趣激发和能力培养。今后,需要继续深化教师培训,完善教学策略,推动“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持续优化和高质量发展。

当前:3版(2025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