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反向折叠脊柱畸形手术完成
四川“小医生”为6000位患者打开“折叠人生”
◎ 本报记者 王露

扫码看视频

    “明天几点出院?走的时候我还是要来送一下你们。”8月25日下午,在成都京东方医院,世界首例反向折叠脊柱畸形手术成果发布会刚结束,梁益建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姜延琛,微微俯身,轻声叮嘱着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就在不久前,他们共同面对了医学史上罕见的挑战。曾因脊柱反向折叠180度被医生断言“活不过13岁”,趴在瑜伽垫上完成高考的“折叠”男孩,在梁益建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历经4次高风险手术、10万分钟的康复训练后,终于能够挺直脊梁,即将重返德州学院校园。“我要和以前的20年分道扬镳,去迎接新的人生。”姜延琛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对姜延琛而言,遇见梁益建是他生命的真正拐点。2024年8月,姜延琛辗转来到成都京东方医院时,病情已岌岌可危。极重度脊柱反向折叠导致胸腔、腹腔极度狭窄,脏器被挤压在狭小空间;二型呼吸衰竭让他血液中的氧气含量远低于正常标准,二氧化碳严重潴留,随时可能因血液酸化引发脑水肿、昏迷。“从肚子上摸甚至能摸到主动脉。”梁益建回忆道。

    “不手术,很可能致命;做手术,风险极高但有希望。”梁益建把两种选择坦诚地摆在姜延琛家人面前。他们最终选择了信任。于是,一场医学的极限挑战开始了。

    梁益建团队创新采用“反向截骨”方案,分阶段实施四次高难度手术。2024年12月实施反向截骨术,首次将躯干打开至120度;2025年2月实施颈椎翻修术,完成40度矫正;2025年4月实施髋关节松解术,关节镜辅助松解挛缩关节。

    2025年6月实施的胸腰段重塑术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次手术,手术整整持续了12小时。“就像在深井里操作,周围全是重要结构。”梁益建术后这样描述手术环境的严苛。为精准调整姜延琛的体位,确保操作角度分毫不差,梁益建跪地完成关键操作,起身时浑身早已被汗水浸透。最终,姜延琛的脊柱从“反向折叠”矫正至近直立状态,累计矫正170度,生理曲度基本恢复,他终于可以挺起胸膛呼吸,身高达到155厘米。

    70度、90度、180度……这些常人眼中的角度数字,对脊柱畸形患者而言,却是压在生命之上的巨石,它不仅扭曲着患者的身体,更挤压着他们的生存空间。38年来,梁益建在极重度脊柱矫形领域医学禁区“刀尖起舞”,先后让6000多名患者的人生重新“挺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梁爸爸”。他所接收的患者,大多是被其他医院婉拒的极重度患者。“我没有办法见死不救!”梁益建说。

    尽可能地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他的患者多来自经济困难家庭,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除了精打细算为患者省钱,还常常为他们四处“化缘”。
    今年9月即将满61岁的梁益建常穿着一双泛黄的运动鞋,奔走于病房、医生办公室与手术室之间,脚步飞快。每一台手术都不简单,他说:“感觉像是在悬崖边开车。”就在姜延琛手术成功后不久,又有一位病情相似的患者慕名而来。梁益建依然选择迎难而上。

    “我要干到我干不动的那天。如果有一天我要倒下,就倒在医院里,那将是我最大的幸福。”梁益建说。

    记者手记:

    2013年,一张医生连续手术后实在太累了,在小凳子上睡着了的照片刷爆朋友圈和微博。时隔12年,一位医生跪地完成手术关键操作的照片和视频刷爆短视频平台,全网播放量过亿。两张刷爆网络的影像,隔着四千多个日夜,却写着同一个名字:梁益建。

    十年前,记者采访梁益建时,他说:“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是个最普通的医生,一个小医生。治病救人才是头等大事儿。”如今,作为国内极重度脊柱畸形治疗领域权威专家、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他依然重复着“我只是小医生”的谦辞。由于常年拿手术刀,他的掌心从指尖到虎口,布满了厚茧。在追求技术突破、学术头衔、科研经费的洪流中,梁益建始终朝着最朴素的方向站立——做一个能救人、愿尽力的“小医生”。也许真正的“大”,正蕴藏在这份不肯变“大”的清醒与谦卑之中。

当前:1版(2025年08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