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面”风波警示:网曝是把双刃剑

    编者按

    最近,在河南郑州,三名女子带四名儿童在面馆消费,利用店家“无限续面”服务两次续面后,第三次续面被拒,随后在平台给予差评。店家则发布未打码的监控视频,且掐头去尾抹去顾客共消费140多元的信息,只强调“一碗面”,引发网友声讨顾客“占小便宜”。其后双方曾达成和解,但店家后续直播时称顾客为“七匹狼”,再次激化矛盾。顾客决定起诉店家侵权,面馆因网络差评和群众围观被迫停业。一起普通消费纠纷,最终演变为一场网络风暴,缘于商家信息发布失当。

    近年来,网络曝光成为披露不良行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方式,甚至成为“流量密码”。网曝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照亮丑陋和黑暗,也可能沦为网暴,让有理变无理,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伤害无辜。网曝需谨慎、理性、尊重,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关键词:网络维权

    别滥用舆论监督权利,让网曝沦为网暴

    ◎ 刘志杰

    曝光,一度被认为是弱者伸张正义的武器。合理合法、客观公正的网络曝光,是公民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

    然而,这段时间,网上的一些热点事件却显示这一武器正在被滥用。前有柴怼怼曝光胖东来玉石问题,后有河南某面店老板把店内监控视频掐头去尾曝光顾客“贪小便宜”……

    一些曝光者打着维权、正义的旗号,详尽曝光他人,但很快事情发生逆转。网友们发现,那些曝光者才是最该被曝光的人,他们歪曲事实、造谣生事、打击报复,用最低成本的造谣,扰得他人不得安生,扰得网络乌烟瘴气。

    营造“委屈”或“斗士”人设,掐头去尾、添油加醋、明嘲暗讽,是此类“网曝式网暴”的重要特点。

    人设要够“委屈”、够“斗士”。河南那个面店老板口中“七个人只点一碗面”的叙事,有意抹去七人在面馆消费140多元的“对己不利信息”,只强调“一碗面”,让人误以为七人只消费了一碗面,店家被打差评,反成了“委屈者”;柴怼怼“硬怼”胖东来,则为了展示“又弱势又斗士”身份,赢得围观者同情和支持……总之,他们认为,操纵情绪才能操纵民意,而想要情绪到位,必先演技到位。

    “真实”需要包装,移花接木、掐头去尾成“标配”。此前,一苏州小伙在交通剐蹭事故中,被对方举着摄像头不断挑衅,希望小伙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说出不利于交警裁决、方便掐头去尾的话,好在小伙只强调“我听交警的”。现实中,剪辑手段、AI技术让移花接木、“眼见不为实”的视频司空见惯。不少曝光表面是在曝光“真实”,实际上是隐去了关键信息的“部分真实”,利用信息差误导网友、煽动情绪,最终达到造谣抹黑、网暴他人的目的。

    如此网曝,看似维权,实则利用民意侵权;看似满嘴正义,实则满脑子的流量和戾气。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问题复杂化。

    网络曝光看似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高效方式,然而,多数问题,其实属于个人纠纷,能和气化解的,就不要放大矛盾、进行道德审判,能用法律解决的,就不要动用舆论。因为道德审判很可能是没有边界的,网络审判更可能是停不下来的。在“续面”这个事情上,原本只是一碗面的小事,结果事情闹大后,不仅顾客遭到网络暴力,店主自己也遭到“反噬”,特别是在调解结束,其依然在网上讽刺顾客是“七匹狼”后,店主过去的相关劣迹和投诉被扒出,面馆也被不少义愤填膺的网友层层围住,生意大受影响。被曝光的顾客还称将追究面店老板的法律责任。网曝他人变成了“曝光自己”。

    网曝一旦沦为网络暴力,就会被网络戾气所绑架。一些网络曝光,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之中,各派互相争吵、站队,最终被一些极端情绪捆绑,被一些恶意人士利用。面馆老板罔顾事实,选择性网曝之后,七位顾客被推上风口浪尖,其中的小孩子甚至被网友恶意无码截图、做成“乞讨”表情包。这样的伤害,实在是无妄之灾!其实很多民间纠纷,远达不到该这样被广泛羞辱的程度。如果纵容这样的恶意、戾气在网络传播,人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偌大网络,人人自危。

    冤冤相“曝”何时了?无底线的网络曝光,不是什么正义。

    有个“15分钟定律”指出,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所以务请网友们谨言慎行。有人滥用互联网“15分钟定律”,只想着能让别人声名狼藉,但谎言迟早会被戳破,搬起石头砸的还是自己的脚。现实中,有人习惯小题大做,把别人一些“莫须有”的问题,弄成PPT、小视频、小作文,拿着放大镜挑刺,煽动道德审判。这样做不仅占用舆论资源,让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被淹没,更可能侵犯他人名誉权、肖像权,最终陷入“多输”局面。

    当非理性的言论占据上风,网络曝光就会演化成网络暴力,任何个体都可能遭此非难。多一份理性和从容,网络维权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关键词:信息传播

    让真相多“飞”一会儿,别做网暴帮凶

    ◎ 舒爱民

    在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网络时代,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喧嚣广场,每时每刻都被各种声音所包围。河南郑州的“续面”风波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复杂生态,也再次警示“吃瓜群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保持理性的态度和认识,让真相多“飞”一会儿,别做网暴帮凶。

    不轻信,拥有破除信息迷雾的“火眼金睛”。网络信息如潮水般汹涌,真假难辨。在郑州“续面”风波中,店家掐头去尾的监控视频与片面叙事,瞬间点燃公众情绪,却掩盖了顾客实际消费140多元的事实。这警示我们:轻信单一信息源,如同“盲人摸象”。我们需要有质疑精神,对信息予以溯源、比对、验证。当“一碗面”被无限放大,我们应该追问:事件全貌如何?双方是否存在利益冲突?当看到“炸裂”“反转”等吸睛标题时,我们需要警惕一些网友情绪化表达背后的动机。例如,某些“自媒体”为了流量刻意剪辑视频,或放大局部细节制造对立,此时,主动搜索权威媒体或官方通报的信息,对比不同平台的信息差异,方能避免被“信息茧房”困住,让理性成为穿透迷雾的利剑。

    不乱传,守护信息伦理的“责任边界”。信息传播看似事小,却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乱传信息的本质,是将个人判断凌驾于他人权益之上。我们理应成为“负责任的传播者”:不转发模糊视频,不扩散匿名指控,不添油加醋、渲染情绪。若信息存在疑点,应主动标注“待核实”;若涉及隐私,更需设身处地想一想:若当事人是自己,是否愿被曝光?从更深层次看,信息传播需要考量社会影响。比如,在“续面”事件中,若网友未核实店家是否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便大量转发,实则是侵权行为的帮凶。克制传播冲动,以“最小伤害原则”衡量信息传播价值,方能避免“善意”变“利刃”,守住伦理底线。

    不瞎评,超越情绪审判进行“理性对话”。网络评论区常沦为“情绪战场”,非黑即白的站队掩盖了事实复杂性。在“续面”事件中,顾客被贴上“贪婪”标签,店家被斥“格局小”,却无人思考儿童食量差异与经营成本。这就需要摒弃“二极管”思维,以“就事论事”为原则:基于证据而非臆测评价,关注行为而非攻击人格,探讨解决方案而非宣泄情绪。当争议出现,多问“为什么”,少用“你活该”,才能让讨论回归建设性。比如在评价店家“无限续面”规则时,可探讨如何平衡消费者权益与经营成本,而非简单指责一方。理性评论应如“手术刀”般精准剖析问题,而非“情绪炮”一般随意攻击,才能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

    每个“吃瓜群众”都必须牢记,要对他人遭遇保持同理心:若自己遭遇误解,是否愿被“社死”?部分网友以“正义”之名曝光他人隐私,实则满足自身的“审判快感”,将道德审判异化为“网络私刑”,这种行为已逾越法治边界。网络时代最稀缺的是清醒和理性。当网络热点事件发生时,我们不要急于站队和表态,而是要用理性代替冲动,给真相一些时间,如此,才是帮忙,而不是添乱。

    关键词:平台管控

    压实责任义务,防止曝光式维权触碰红线

    ◎ 江德斌

    从目前的情况看,治理网络曝光泛滥之势,刻不容缓。

    压实网络平台内容管控的主体责任,乃是保障曝光式维权不触碰法律红线的关键,这也是保障网络平台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法定义务。平台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治理体系,有效遏制不良网络曝光信息的扩散,防止网络曝光向网络暴力方向演变。

    网络平台并非绝对中立的技术提供者或单纯的传播渠道,而是内容生态的塑造者与守护者,平台的推送算法、审核机制、处置效率,直接影响着信息的真实性、公正性与传播边界。

    因此,平台应制定并清晰公示关于曝光内容的社区规范,明确界定合法维权与网络暴力的区别、正常监督与侵犯隐私的界限。通过用户协议、提示、弹窗警示等方式,提升曝光视频上传者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违规发布虚假曝光信息、实施网络暴力的账号,坚决采取限制功能、封禁、报送有关部门处理等措施,提高违法违约成本。

    平台还需要构建多层级的审核机制,建立严格细致的内容审核流程。在用户上传视频时,可以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关键词筛查系统,对曝光视频中的人物面部特征、敏感词汇等进行初步识别。一旦发现可能涉及侵犯他人隐私的情况,如未经处理便暴露当事人的清晰面部、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关键信息,或者存在恶意引导舆论、内容片面失真等问题,应立即拦截视频,并转入人工审核环节。

    人工审核团队应由具备专业法律知识、媒体素养以及丰富社会经验的人员组成,需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曝光视频的内容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评估,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到视频拍摄者的动机,都要逐一考量。只有经过严格审核,确认视频内容真实、合法、合规且符合公序良俗,方可准予发布。平台在面对涉及公共事件的曝光视频时,可以要求用户提供相关事件的背景说明、拍摄地点与时间等详细信息,以便审核人员更好地判断视频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从源头上减少不良曝光视频流出的可能性。

    在视频传播过程中,平台应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时监测曝光视频的传播趋势、热度走向、评论导向等。如果某个曝光视频在短时间内的热度异常飙升,评论中出现大量攻击性言论、煽动性话语,或者有“水军”故意引导舆论、鼓动“人肉搜索”“集体围攻”等危险倾向,平台需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限制视频推送范围、降低热度、调整流量权重等。同时,应对评论内容进行筛选过滤,及时屏蔽、删除不良评论,并对相关账号给予警告、禁言乃至封号等处罚。

    平台还应建立完善的用户举报反馈机制。在平台的醒目位置设置便捷的举报入口,让用户能轻松地对不良曝光视频进行举报。对于用户的举报信息,平台要及时受理、快速核实。一旦核实举报内容不属实,平台应立即下架相关视频,对涉事账号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举报人,给予举报人适当的积分、礼物等奖励,以鼓励更多用户积极参与,共同维护网络健康环境。此外,平台还应定期公布举报处理情况,包括被举报视频的类型、数量以及处理结果,增强平台管理的透明度,提升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

从网曝到网暴  朱慧卿 作

当前:3版(2025年08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