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办场丧事要七八天,现在3天就办结,光宴席就能省2万多元!”卢河镇村民王耀成的切身体会,反映出西和县婚丧改革的实效。近段时间以来,甘肃省西和县全力推进婚丧领域问题综合治理,通过高密度宣传引导、制度化规范约束,一场重塑文明乡风的变革正在蓬勃开展。
靶向施策
制度创新破除陈规陋习
为整治沉疴旧习,西和县构建“调研—建制—落实”闭环机制,通过“大走访、大调研”覆盖399个村(社区),发起2万份线上问卷征集民意,广大干部群众“云端”建言献策;各乡镇依托文明实践阵地,组织乡贤、红白理事会成员、党员群众代表等座谈讨论,了解群众心声。
出台婚丧领域问题综合治理制度性文件,划定彩礼“红线”,取缔“见面礼、插香钱、开箱钱、谢媒礼”等变相彩礼;推行丧事“五减”(减时间、减程序、减费用、减压力、减污染),规范简办标准,减轻家庭负担;制定参加婚丧活动规范标准,明确红白事宴席规模,从源头遏制铺张浪费。每一项举措,都直指问题核心,让文明新风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制度定好了,各乡镇因地制宜、多点发力,以创新举措推进宣传、治理工作,与县委顶层设计紧密衔接,共同构建起“县委统筹、部门联动、乡镇主责、村级落实”的四级治理体系,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破陈规、除陋习”带来的实惠。
文化浸润
全域宣传厚植文明土壤
如何让“一碗烩菜办丧事”“零彩礼嫁女”观念深入人心?
西和县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399个村(社区)将抵制高额彩礼写入村规民约,城乡广场张贴宣传海报,文化墙绘就“婚事新办”“厚养礼葬”内容,电子屏滚动播放政策解读,让文明准则从“墙上贴”变为“心里记”。举办4次文明实践移风易俗集中宣传活动,进一步宣传文明婚丧理念。
县融媒体中心开设“移风易俗”专栏,各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创作的62部情景剧、快板讲政策等短视频刷屏朋友圈,其中石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拍摄的《高额彩礼之殇》微剧单条点击量突破了10万次。
各乡镇组织乡贤、红白事“总管”、党员代表一起座谈,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用身边的案例宣传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就“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标准”“红白理事会作用发挥”等议题征集建议200余条。
示范引领
党员带头激活雁阵效应
“干部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干部干。”西和县规范婚丧事宜报备制度、党员干部签订婚事新办和丧事简办承诺书,以党员干部“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让文明新风从“盆景”变为“风景”。
将移风易俗纳入文明单位、文明家庭、身边好人和其他典型的推荐选树标准。经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动选择低彩礼、零彩礼,践行丧事简办,涌现出汉源镇孟磨村赵公荣、李小琴夫妇主动将彩礼全部退还女儿女婿,姜席镇席川村新娘席楠以“零彩礼”的实际行动诠释“爱情比彩礼更珍贵”的婚恋观,六巷乡艾利军、马佳文家庭自觉摒弃攀比,践行低彩礼等鲜活案例。
6月,洛峪镇新民村党员高军强的母亲去世。不同于以往白事动辄操办七八天,这场丧事仅用3天时间便结束。丧期前两日,以“大锅饭”招待邻里乡亲,到了第三天,准备了十余桌的酒席招待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3天丧期下来,除去必要开支,费用减少近一半。高军强的做法为村民树立了榜样。
下一步,西和县将完善“红黑榜”评议、积分兑换等系列激励机制,从建章立制的“硬约束”到文化浸润的“软引导”,持续加大治理力度,让彩礼回归“心意”本真,让丧葬彰显“孝爱”本质,为乡村振兴绘就温暖的文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