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帮老年人
广西柳州拉堡镇让“老漂族”不“漂”了
◎ 本报记者 卢瑶

   释 义

    “老漂族”是指为了照顾子女或孙辈,离开长期居住地,跟随子女迁移到陌生城市的老年人

   探 索

    创新实施银龄生辉、耆心共栖、迁暖万家三大行动,推动400余名“老漂族”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延 伸

    组建“乡音帮帮团”“银龄志愿队”“银龄智库”等,推行“服务积分”模式,成立邻里互助小组

    “廖妹妹,快来帮我看下我的手机怎么没有声音了?”8月22日清晨,廖庆芳刚出门就被邻居张大姐拦下了。只见她接过张大姐的手机,熟门熟路地点开手机设置,在“声音与触感”内查看。果然,张大姐是不小心选中了“静音模式”。“张大姐,看好怎么操作哦,下次争取你自己把手机‘修好’!”廖庆芳一边教张大姐操作一边鼓励她。“好好好,下次你们教用智能手机的课,我一定早点去占个好位置。”

    “廖妹妹”廖庆芳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区拉堡镇老乡家园小区居民,真实年龄已经68岁了,是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音帮帮团”的一名文明实践志愿者,帮助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为老人提供方言“翻译”、带老人参加文体活动,成了她的日常。

    几年前,廖庆芳作为“老漂族”,从乡下老家来到老乡家园小区带外孙女。平时爱说爱笑“爱折腾”的她,在一次参加拉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进社区开展的宣传活动后,就加入了“乡音帮帮团”,为其他“老漂族”服务。她告诉记者:“我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成就感,我希望曾经跟我一样无所适从的‘老漂族’也能安享晚年生活!”

    “老漂族”是指为了照顾子女或孙辈,离开长期居住地,跟随子女迁移到陌生城市的老年人。老乡家园里“老漂族”不少,还有一些因搬迁安置居住在这里的老人,在融入城市生活时比较困难。“观念跟不上、语言也不通,在家带孙辈,越带越孤僻。”廖庆芳说,“很多老人都说城市不好,但其实是他们没有融入城市。”

    拉堡镇积极探索让“老漂族”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助的治理新路径,创新实施“银龄生辉、耆心共栖、迁暖万家”三大行动,推动400余名“老漂族”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廖庆芳加入的“乡音帮帮团”,就是为解决部分老人普通话不熟练或听不懂普通话的问题而成立的,其成员也大多数都是老年人,他们几乎随叫随到,还会定期开展惠民政策、医保操作、社保认证等讲解宣传活动。

    居住在碧桂园小区的“乡音帮帮团”成员杨祖坚,还加入了“银发辅导员”队伍。“我们小区有1万多名居民,人多事也多。为了减轻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我们主动站出来,帮助随迁老人掌握扫码出行、视频通话、网上挂号等技能,方便他们的生活。”杨祖坚告诉记者,“这样我们就能一起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福利和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

    除此之外,拉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还组建了“银龄志愿队”,参与文明劝导、矛盾调解、社区治理等工作,成为基层治理“移动探头”;打造“银龄智库”,开设“家门口”老年大学教学点,邀请党校讲师、优秀老党员开设“银龄思政课”;创新推行“服务积分”模式,成立邻里互助小组,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陪伴、代购、助洁等服务,积攒服务时长后可兑换福利,形成“以老助老、智慧共享”的良性循环,破解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难题。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耕‘银龄生辉、耆心共栖、迁暖万家’三大行动。”拉堡镇党委书记、拉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杨臣告诉记者,“我们会让‘老漂族’发挥余热,为他们构建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守护属于他们的夕阳红。”

 

当前:1版(2025年08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