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南二环高架一个葫芦被摘 为何会惹众怒?
◎ 刘家良

    近日,沈阳南二环高架隔音墙上自然生长的一个绿皮野生葫芦引发全城关注。它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意外生长,因谐音“福禄”象征吉祥,成为市民通勤路上的情感寄托——人们自发守护它,路过时拍照打卡记录成长,它如同城市里的一抹温柔亮色,为忙碌奔波的人带来片刻慰藉与希望。可8月23日晚,一男子强行将其摘走并发视频炫耀的行为,瞬间点燃众怒,引起轩然大波。

    为何一个小小的葫芦,能拥有如此强大的情感号召力?在笔者看来,网民们激烈的情绪背后,藏着的不只是对一个葫芦的惋惜,更是人们对某种珍贵精神寄托的守护,是对城市中那些能牵动集体心弦的“特殊存在”的珍视。当我们谈论这个葫芦时,最先触及的是现代都市人对情感锚点的迫切需求。

    情感锚点并非精心雕琢的景观,而是在岁月里自然生长、不经意间融入城市生活的存在。这些不刻意、不造作的小事物,反而最能戳中人们内心的柔软处。沈阳南二环高架隔音墙上的这个葫芦便是如此,它生长在车流穿梭的高架旁,没有精致的包装,却用随风轻晃的姿态,成为人们通勤路上的“老熟人”,让素不相识的人因共同的关注产生联结,在日复一日的奔波里寻得一份确定的温暖。小小的葫芦,让陌生的人群不再是擦肩而过的过客,让城市从“居住空间”变成有温度、有记忆的“精神家园”。

    更深一层看,谈论葫芦,也是在谈论现代城市中稀缺的“集体共情”。这个葫芦的出现,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了久违的集体善意——有人特意绕行避免碰伤它,有人在社交平台分享保护建议,有人专门去高架下“探望”,甚至还有人采取实际行动,去挂了几个大葫芦。这种自发形成的共同守护,打破了都市人的心理壁垒,让大家感受到“我们同属一座城”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是靠口号或宣传营造的,而是源于每个人对身边小事物的珍视,源于对共同生活空间的热爱。

    当我们反复提及沈阳这个葫芦,其实是在寻找一种与城市、与他人、与生活的真诚联结。它提醒我们,在追逐宏大目标的同时,那些微小却温暖的情感共鸣,那些不期而遇的善意与牵挂,才是让城市有烟火气、让人有归属感的关键。而这份对“小美好”的守护,或许正是我们对抗都市孤独、重建情感联结的重要力量。

当前:1版(2025年08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