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湟中区 创新实践破解移风易俗难题
◎ 赵越

    从“村委会主任直播间”讲政策,到“丧葬用品”共享用,再到“红白中心”控排场……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深耕移风易俗,以立体宣传浸润思想,用创新实践破解难题,文明理念正深度融入乡村肌理,文明风尚正深刻改变乡村面貌。

    线上线下齐发力  文明理念入人心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既浪费又易引发攀比……”前不久,在湟中区西堡镇葛二村的一场移风易俗“百村千讲”集中宣讲活动中,60余名村民听得频频点头。

    这是湟中区开展移风易俗宣传的生动一幕。该区将移风易俗与书香建设、文化活动、家风家教等深度融合,线下开展80余场示范性文明实践活动,并指导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900余场活动,形成“理论宣讲+文明实践”常态体系;线上打造“媒体融合矩阵”,文明实践中心联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开设“移风易俗”专栏,推送相关内容百余篇,还举办移风易俗短视频比赛,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文明和谐氛围。

    基层实践有亮点  典型引领育新风

    为了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湟中区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挖掘基层创新实践,推动工作从“点上开花”向“面上结果”转变。

    “大家要树立厚养薄葬观念,老人在世多尽孝,别等去世再大操大办……”近日,多巴镇双寨村村委会主任李志寿化身乡村主播,用青海方言宣讲政策,网友互动热烈,点赞不断。

    双寨村还推出“丧葬用品免费借用”共享服务,村民交400元押金即可借用,归还时消毒即可,方便又节约,这项服务广受好评。

    康川街道锦绣苑社区的红白喜事活动中心也是湟中区移风易俗的重要阵地。该中心由社区第六党支部建成,配备桌椅、锅碗等,可容纳10余桌宴席。第六党支部的居民办红白事、满月酒等,自购食材即可免费使用。

    锦绣苑社区第六党支部书记李更忠算了笔账:以前办丧事最少花4万元,现在丧期从7天缩至3天、宴席简化、“老师傅”不超3名……一场丧事可节省2万多元,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和攀比之风。

    试点探路出成效  全域推广润乡风

    湟中区委宣传部打造上新庄镇静房村、共和镇花勒城村、甘河滩镇下河湾村三个移风易俗试点村,通过“试点探路、经验凝练、全域推广”,将“一村突破”转化为“全区共享”成果。

    走进下河湾村乡贤理事馆,墙上展示着乡贤理事会成员、红白理事会等组织职责及村规民约。这里不仅是村民议事学习的阵地,还承担挖掘村史文化、调解矛盾纠纷、评议移风易俗落实情况的功能。

    下河湾村党支部书记马玉生介绍,乡贤理事会近期讨论制定了丧事简办新程序,将修订村规民约深化移风易俗工作。

 

当前:3版(2025年08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