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民:远亲不如近邻,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包容,懂得换位思考
● 社区干部:在社区治理层面,和谐礼让的邻里关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在安徽桐城市,有一条长约百米的“六尺巷”,因一段礼让的传统故事远近闻名,其蕴含的“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历久弥新。在新时代,“六尺巷”佳话被激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基层治理的一大“法宝”,不断续写着关于礼让与和谐的故事。
翻修老屋
两家人让出“三尺巷”
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撮镇镇老街西头,有一条宽约三尺的小巷,近期被传出如桐城“六尺巷”一般的邻里互谦互让的暖心佳话。久居此地的居民王东升、秦长凤夫妇,与回乡翻建老屋的夏同炎等叔伯弟兄五家互谦互让,形成一条“三尺巷”。
7月22日下午,笔者来到那条老街,走到老街西头,发现翻修的两栋房子中间有一条笔直的小巷道,水泥地面,一米多宽,居民轻松通过。这便是近期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三尺巷”。
王东升、秦长凤夫妇介绍,2013年,他们想翻建家中的百年老屋,而夏同炎等叔伯弟兄五家也有回乡翻盖老屋的打算。此时,一道难题摆在他们面前:老屋地基形状不周正,若按原有地界施工,房屋难以建得规整。于是经过商议,王东升将自家地基前沿面积让出一部分。五年后,夏同炎叔伯弟兄五家翻修房子时,又将后沿地基面积让出一部分,边界取直,形成了一条约三尺宽的巷子。施工结束后,夏家还主动提出将这条顺畅笔直的小巷让给王家。
7月23日上午,75岁的夏同炎特别提到桐城“六尺巷”给他带来的启发,他说:“远亲不如近邻,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包容,懂得换位思考。”王东升也表示,现代社会更要提倡谦让、邻里和谐。
附近围观居民纷纷表示,邻里间的地基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轻则生隔阂,重则埋纠纷;而王家和夏家谦让形成的“三尺巷”,不仅使夏家的房屋前沿由原来的“两间半”扩至三间,更让巷道取直,方便了两家人。
撮镇镇撮城社区党委书记秦勇说,在社区治理这个层面,和谐礼让的邻里关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畅通微循环
居民主动修建“两角墙”
在肥东县撮镇镇老街西头的“三尺巷”被人们津津乐道时,湖南省新田县龙泉街道龙泉社区水晶窝村也流传着一段“古有‘六尺巷’,今有‘两角墙’”的佳话。
“你看这转角的路多敞亮!以前错车都得小心翼翼,现在消防车、救护车都能顺利通过。”在新田县龙泉街道龙泉社区水晶窝自然村,居民们指着一处围墙转角处新开辟的公共通道赞不绝口。这条通道的“诞生”,源于村民陈珠秀老人主动让出围墙地基的善举。
今年以来,龙泉街道将环境面貌大提升作为民生实事的“重头戏”,聚焦自然村巷道狭窄、通行不便等痛点问题,启动“畅通微循环”专项行动。在龙泉社区水晶窝自然村摸排时,社区干部发现一处三岔路口的一家围墙转角突出,导致过往行人和车辆经常“卡壳”,不仅影响通行效率,还存在安全隐患。
“这墙角占了点公共空间,要是能往后退一点,路就宽了!”社区干部上门与围墙主人陈珠秀沟通时,原本做好了“磨嘴皮”的准备,没想到老人听完情况后当即表态:“路通了大家都方便,我这点地基不算啥!”陈珠秀主动提出将围墙转角处的地基向后退让一米多,重新修整围墙,原本一个墙角,变成了两个墙角,原本狭窄的转角处,拓宽成了平整通畅的公共通道,行人往来无阻,车辆通行顺畅,周边居民纷纷为陈珠秀的豁达与无私点赞。
“古有‘六尺巷’礼让传佳话,今有‘两角墙’退让暖人心。”龙泉街道党工委书记表示,陈珠秀的善举不是个例。为了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龙泉街道同步推进环境整治与文明培育,通过开展“最美邻里”评选、组建志愿服务队等方式,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争当文明风尚的践行者。
拆墙让路
党员带头打通邻里“心墙”
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横岗村,一段礼让佳话也在悄然上演,续写着邻里和睦的温情篇章。
陈贵萍和陈舒萍两兄弟是横岗村珠木桥的村民,回家必经的那段路,成了他们心中多年的困扰。这条路仅有一米来宽,两边是历经几十年风雨的围墙,稍大点的车子开不进去,搬运一些稍大的物件时就需要小心翼翼。这里的围墙不仅是出行的阻碍,更像是一道无形的隔阂,承载着上几辈积累下来的矛盾,让邻里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疏远。
据麻山镇横岗村党总支委员凌扬介绍,陈家兄弟早就向村上提出拓宽家门口这条路的诉求,可由于上几辈的矛盾,事情一直没有进展。横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文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思来想去,突然想到两边围墙的主人家里都有党员,或许可以从党员的身份入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于是,他们开始行动起来,人在家的,文敏一行人就入户去谈,人不在家的,就打电话沟通,耐心做着思想工作。
陈洪亮在广东惠州工作,是一名流动党员,父亲陈水全是村民小组长。当陈洪亮接到村干部的电话,立即从惠州赶回老家。“上几辈的积怨,我希望能在我们这一辈化解,邻居出行的路比我们农村的住宅更重要。”陈洪亮坚定地说。回到家后,他主动找到文敏以及陈贵萍、陈舒萍两兄弟,一起商量解决方案,不仅拆除了自家的围墙,还在原本建新房子的地基上让出了一米。
另一面围墙的主人谭达萍,有着30年的党龄。当他看到邻居主动拆了围墙、让出土地,他干脆地说:“那就拆吧。”两边的围墙推倒后,原本狭窄的小路瞬间宽敞了许多,阳光洒在新拓宽的路面上,仿佛也照亮了邻里的心。
一个个与“六尺巷”类似的礼让佳话,不仅温暖了邻里的心窝窝,也让其中所蕴含的文明精神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发扬,让乡风文明遍地开花。
(综合人民网湖南频道、大皖新闻、湘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