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弄潮儿”群像

    他们一心为民,肩扛责任,引领乡村发展;他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诠释奉献精神;他们扎根基层,践行初心,展示担当作为。大批基层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他们是乡村建设的带头人,是村民心中的主心骨,是与村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贴心人。他们是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弄潮儿”,是致富领路人,是振兴火车头,是人民好公仆。

    他们播下科技的种子,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他们播下增收的种子,一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在他们身边成长起来,带领更多农民群众进入增收致富的快车道;他们播下腾飞的种子,因地制宜改良品种,创新技术,助力农业向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助推地方优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深化四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7月1日,由四川省乡村振兴促进会与本报共同举办的2025年“文明润蜀乡·振兴绘新篇——四川省乡村振兴精神文明月度领军人物宣传展示活动”启动。目前,活动推选出10名扎根基层、致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人物。走近他们,那些乐观坚毅,那些吃苦耐劳,那些无私奉献,构成了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弄潮儿”群像。

    以微弱之光照亮学子前行路

刘勇和孩子们在一起。

    刘勇,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仁果乡仁果上村驻村第一书记。

    2016年春,刘勇初到凉山州布拖县洛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眼前的景象深深刺痛了他,27名学前儿童在泥地里打滚,牛粪糊的土墙围成的“教室”里,连块像样的黑板都没有。破败的村落,村民困苦的生活,让他立下决心:“洛作村不脱贫,我绝不回去!”他连续47天往返县城与村庄,磨破三双鞋子,终于争取到县教育局的支持。当第一间幼教点建成时,这个城里来的书记蹲在泥地上,教孩子们用树枝写自己的名字。

    为了带领全村脱贫,刘勇四处奔走,磨破嘴皮跑断腿,终于协调到300多万元扶贫资金,建起了黑绵羊养殖合作社和乌金猪养殖场。随后,又争取到150多万元省级项目资金,实施退耕还草、还林。3年埋头苦干,2018年,洛作村成功脱贫摘帽。刘勇离开了洛作村,心却从未离开。他持续资助着5个孩子,看着他们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有知识、有担当的青年,是他最大的欣慰。为了照亮更多孩子的求学路,2023年11月,刘勇分批次捐出20万元在西南石油大学设立“索玛花助学金”,定向资助学子。

    2024年,他又主动请缨,奔赴甘孜县仁果上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到任,他再次伸出援手,资助4个藏族孩子大学学费。这些年他捐资助学、帮扶群众的资金,已累计达60万元。他说:“再微弱的光,也能驱散一点黑暗,也能为他人照亮一段前行的路。”

    兴实业建载体 助白马村振兴

孟天勇(左一)在向游客介绍“白马乡村驿站”。

    孟天勇,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白马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5年7月,孟天勇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白马村,他直言自己要当村子里新一代致富带头人。孟天勇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创办了企业,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2007年,孟天勇成功当选白马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在这之后,孟天勇就通过开坝坝会座谈、拉家常聊天等形式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制定出了一套符合白马村实际的社区发展治理方案。

    2011年他建立了全区第一个村级广播站,全村实行有线广播全覆盖。2012年他建起全区第一个村级网站,紧接着他还在全村10个组的12个农村“幺店子”(茶馆)挂牌设立基层宣传的“民情民意联络点”,及时了解和引导基层农村群众舆论。

    2018年以来,孟天勇以“党建+院落+治理”为基本理念,通过创设“白马乡村驿站”,将“党的建设、村域治理、民生服务”等功能下沉到院落,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近年来,孟天勇带领村两委大抓产业振兴、力推人才振兴、强化文化振兴、注重生态振兴、加强组织振兴,取得了环境美化、服务提升、管理创新、群众满意的初步成效,走出了一条白马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实干扮靓云丰 产业民生双提升

谢代娟(左二)入户走访。

    谢代娟,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云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作为人大代表,要始终坚持把民之所忧、民之所思、民之所盼作为代表履职的着力点,及时察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忧,帮群众之所难”。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人大代表、云丰村党总支书记谢代娟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云丰村由原云丰村和原回龙村合并而成,部分区域发展不均衡,针对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问题,谢代娟提出了“做好基础设施提升,打造和美新村”的建议,积极对上争取,引进项目,一批提灌站、山坪塘等农用基础设施得到整治,50余户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完成了一批道路、路灯、健身广场和污水管网的新建,推动云丰村面貌焕然一新。

    而对于群众关注的如何发展好农业产业的问题,她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她积极响应上级要求,主动融入南方大豆种业基地建设,一次次到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说服周边群众参与大豆订单种植,将闲置土地流转,最终成功盘活已有耕地资源。为了搭上科技发展的快车,她积极争取、主动配合区、镇两级相关部门,抓好与科研院所、专家教授的科技合作。如今,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基地正在云丰拔地而起,“沿芯一号”专利申请成功,云丰农业产业已形成以大豆、花椒、文旅为主导,水果、花卉苗木等多种农作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敢闯敢试 闯出发展新路

高德敏(右三)在向游客介绍战旗村相关情况。

    高德敏,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2002年,高德敏担任战旗村委会主任,他走遍田间地头,虚心请教老干部、老党员,摸清村情;到全国各地学习经营村庄的成功经验。2010年,他担任战旗村党委书记,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带头作用,开展“三亮”活动;创新提出“六步工作法”,开展十佳文明户、五好家庭评选等活动;创新土地经营方式,组建战旗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地处偏远的小村庄建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2015年,郫都区被列为全国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战旗村抓住机会,将原属村集体所办复合肥厂、预制厂和村委会老办公楼共13亩闲置集体土地,以每亩52.5万元的价格出让,收益超700万元。这次行动被称为四川省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从此打开了社会资本、民间资金有序进入战旗土地落户的大门。

    为实现集体产业兴旺,高德敏带领战旗成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并将集体经济股份量化给每一个村民。在农业产业基础上填装其他项目,从而形成农、旅、文、体、商一体发展格局。

    在高德敏的带领下,战旗村实现了传统农村到幸福美丽新村的蜕变,成为四川农村土地改革的一面“战旗”。

    用巧手编织美好生活

文品芬(前排左一)在指导学员。

    文品芬,雅安市雨城区篮顺虹竹编专业合作社社长。

    文品芬是雅安市雨城区新和村的名人。她的一双巧手在竹篾之间游走,一件件精美的竹编艺术品便出炉了。

    2014年,政府组织竹编培训,本就喜爱竹编的她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她早出晚归潜心学习竹编技艺。“虽然辛苦,但是值得!”文品芬说,学习期间,她掌握了立体竹编的技艺,学习了平面竹编和瓷胎竹编,与此同时,更坚定了她走上“竹编路”的决心。

    2021年1月,篮顺虹竹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文品芬担任社长,合作社采取的是由合作社统一发送材料,学员在家编织,合作社回收再加工销售的方式。这样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又解决了学员销售困难的问题,同时让大家在家里也能挣到钱。截至2024年底,合作社已经销售竹编产品3万余个,共帮助群众实现收入30余万元;合作社成员也从注册时的5人增加到72人,带动483户村民增收,年产值达36万元,各项经营指标均实现稳步增长。

    民歌新唱 唱出村美人和

方昕在演出。

    方昕,巴中市南江县杨坝镇人民政府综合文化站干部。

    作为四川省级川北民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方昕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方昕从小就生活在南江县杨坝镇的大山里,这里会唱民歌的人很多,他被这些纯美自然的民间音乐熏陶着。一次,他看了电影《刘三姐》之后,便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也要唱好川北民歌,让家乡的民歌飞出大山。

    方昕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他带领本镇干部、教师以及背二哥们走上舞台演唱民歌,使他们在各类比赛中捷报频传。方昕还在学校、非遗传习基地积极办班带徒,培训人数达到千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方昕利用自己较为深厚的创作功底,把党的理论精神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相结合,创编了《巴蜀儿女紧跟党》《吃水不忘挖井人》等以民歌演唱形式为主的一系列文艺作品,组建宣讲队开展宣讲展演活动。

    把荒山变“金山”的致富带头人

邓长清在采摘爱媛。

    邓长清,绵阳市游仙区小枧镇遇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自2008年回村任职伊始,面对土地撂荒、人口外流困境,邓长清立下“党建强村、产业富民”誓言。2012年,他偶然得知了“爱媛”种植项目,发现村里的气候很适宜种植柑橘类水果,邓长清果断带领几位村民率先试种。积极学习新技术、合理修枝、控制密度……在他的精心“呵护”下,枝头成功挂满了爱媛。

    有了胜利“果实”,邓长清号召村民和他一起开拓荒地,种植柑橘。但不少村民仍然持怀疑态度,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邓长清自费带领村民到种植柑橘先进地区学习考察,让大家真实了解到种植柑橘的收益和成效。

    随后,邓长清带领村民垦荒拓土建成3000亩柑橘产业园和千亩蔬菜基地。多方奔走寻找项目支撑,累计争取基础设施项目18个、资金逾800万元,建成园区路网20余公里、水利设施70余处,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作为集体经济领航人,他创新构建“产加销”全链条产业体系,建成玉青冷链物流中心,提高果蔬附加值;引导村集体投资400余万元建成2000多平方米集宴会、农产品展示、社会化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体;以“上级项目资金+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投入模式建设的200亩农文旅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已建成,魅力遇仙村正发生美丽蝶变。

    十年磨一剑的责任担当

童林(中)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方案。

    童林,成都市百成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2013年,童林担任成都百成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他始终牢记干一行爱一行的初心,铭记先舍于人,后施于己的家训,这也是他的工作原则。

    十年磨一剑。任职以来,童林制定了对应学生特点的教育培训、实训实操方案,以及适用于现代大数据教育、现代职业技能培训的方法、举措和良好的职业技能教学实施方案,并与其他教师一起完成教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同时,童林根据学生、成人学员、工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等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制定培训内容、方案等,并与一同教学的教师一起探讨、学习、摸索适应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文案等,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2019年,童林带领学校老师获得成都市微课大赛二等奖;2024年,童林被成都市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协会评选为先进工作者。

   精神文明建设的忠诚践行者

许涛(左二)在古碉村建立艺术写生基地。

    许涛,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木茹乡古碉村驻村第一书记;成都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道孚县木茹乡古碉村静卧于蓝天白云之下,许涛作为驻村干部踏上这片土地时,便被其深深吸引,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这片美丽的土地不仅渴求物质的发展,更需要精神文明的滋养。

    为了把党建引领贯穿文明乡风建设全过程,许涛推动古碉村党支部与四川省服装商会党支部、成都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工党支部、郫都区红光街道金仪社区结成“四方党建联盟”,签订共建协议,搭建协作平台,持续指导村“两委”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基层党建改革创新。

    文明乡风的核心在于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许涛积极争取成都师范学院专项帮扶资金4万元,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超市”,推行“文明实践+基层治理”模式,将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遵守村规民约、投身公益活动等行为量化成积分,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

    此外,他带领村“两委”打造“有事来协商·古碉协商”平台,实施“群众提事、民主议事、合力办事”的模式。作为一名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他发挥优势,积极推动成都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在古碉村建立艺术写生基地,动员师生前往基地开展教学创作,为古碉村的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游坚强(左)为村民作技术指导。

    游坚强,广安市岳池县顾县镇两会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2013年,在广东某企业担任厂长的游坚强回到家乡——省定深度贫困村两会桥村,并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他创新推行“党员+乡贤+农户”联户机制,坚持在全村开展“一榜两评”“五星文明户”等评选活动,设立“道德红黑榜”,培育文明乡风;组建村民文艺队,将脱贫攻坚故事编成快板、三句半;设立“乡风文明基金”,每年表彰先进典型,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乡村振兴,既要鼓起群众“钱袋子”,也要激活文化“原动力”。在游坚强的带领下,两会桥村以藤椒种植和泡菜加工为抓手,走出一条产业与文化同频共振的发展道路。

    他一边邀请业主前来考察,一边自费外出学习。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成功引进业主来村里发展藤椒种植。2015年9月,该村签订2500余亩土地流转意向书。经过10年的发展,两会桥村建成1800平方米集冷藏、烘干于一体的厂房;全村藤椒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2024年,藤椒基地年产量超200吨、产值突破100万元,“青枝绿叶”成了致富“金枝玉叶”。

    在农产品加工厂里,传统泡菜焕发新生。两会桥村依托本地老坛腌制技艺,结合当地盛产的藤椒,生产出藤椒风味泡辣椒、泡萝卜等产品。并创办村集体农产品加工企业——岳池县游婆婆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创新采用“非遗+电商”模式,将传统泡菜制作技艺与现代营销相结合。

    游坚强以“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的工作理念,在两会桥村绘就了“产业兴、百姓富、乡风美”的生动画卷。

 

当前:B4版(2025年09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