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寄出的信,宜城改过的名
湖北抗战档案文献展感动参观者

    本报讯(涂家骏 袁丽)“我将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再请假回家奉敬大人。”

    在湖北省档案馆花山新馆展柜中,一封泛黄的家书静静陈列。纸张已有岁月的斑驳,字迹却依然清晰,透出八十多年前抗战军人张天伟的赤诚与坚毅。

    9月2日,“砥柱中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湖北抗战档案文献展”在湖北省档案馆花山新馆开展。展厅内,300余件档案文献铺陈出烽火岁月的壮阔画卷,其中40余件为首次公开亮相。张天伟的抗战家书,正是其中最打动人心的展品之一。

    省档案馆宣传处副处长、档案文献展策展人吴华介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1938年,张天伟在延安终于收到了一封来自母亲的家信——这也是他与家中信断音绝八年后的第一次对话。此后,张天伟和家里恢复了联系,张母将家书悉心藏于屋顶的瓦片下,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修葺房屋时才重见天日。

    “都说‘见字如面’,看着这封信,就仿佛能看到当时的情景,张天伟的赤子之心让人动容。”华中师范大学学生苏彤久久伫立在展柜前,眼眶微微泛红。

    《自忠县抗战史料》原件同样是首次公开展出,其中一段“张自忠殉国长山”的记载,让人瞬间回到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自忠县就是今天的宜城市。”吴华介绍,1944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的张自忠将军,将“宜城县”更名为“自忠县”。抗战胜利后,专门编纂了这部史料,里面有关于张自忠将军血战沙场、以身殉国的详细记载。

    文献是无声的,但它们承载的历史与精神却穿越时空。展厅中,人们缓步而行,认真参观,不时驻足,仿佛与那段峥嵘岁月对话。

当前:A2版(2025年09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