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40万人次、500万元营收——
浙江宁海以“文化庭院”激发乡村活力
◎ 陈醉 吴帅

    ● 载 体  文化庭院

    古韵与新潮交融,闲置空间蝶变为引爆客流的文化磁石

   ● 机 制 专业运营团队+村民合伙人

    “引进第三方专业运营团队”和“培育村民合伙人”的方式,实现乡村资源流动和增值,重塑乡村生产关系

    ● 目 标 共富实践

    以市场化运营激活文化基因,每位村民的贡献值都能被清晰量化与激励,交出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富民增收成绩单

    暮色四合,浙江省宁海县深甽镇清潭村“进士文化庭院”内,一群身着古风服装的游客围坐泥炉火锅旁,谈笑风生。锅中,翻滚着村民孔智春精心养在竹林间、跑够300天的走地鸡,汤底用的是村民张能军30年手艺晒制的羊尾笋,每一口都带着山野的清甜。帮厨的村民陈杰月,端着现摘的青绿时蔬正往桌边走。

    “村民食材分成113元,非遗展示补贴20元,文化体验成本占30元……”清潭村“首席运营官”张芝铭将这锅名为“泥炉进士宴”、售价498元的火锅收益拆解成详细的分配方案。这名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毕业的经济学硕士,几年前还在香港中环的写字楼里操作国际金融产品的组合交易,如今正用她的专业知识,充当乡村振兴的“掌柜”,清晰地换算出每名村民的“贡献值”。

    2023年7月,张芝铭第一次走进清潭村时,这片院落群仍是闲置、寂静的。“清潭村是亟待开发的文旅蓝筹股。”张芝铭有着自己的一套判断逻辑:毗邻温泉景区,拥有近千年的进士文化遗存,具备打造全国性文化IP的潜质。她的目标是探路乡村的品牌化进阶。

    当时,浙江“千万工程”已实施20年,乡村发展的重心逐步从建设转向运营。宁海率先开展创新实践,以“1座院落运营实体+1个整村运营概念”的顶层设计,发出招贤令,通过“引进第三方专业运营团队”和“培育村民合伙人”的方式,实现乡村资源流动和增值,走出了整村发展的创新路径。

    古宅修复,悬挂的进士匾额再次展现昔日荣光,“曲水长桌”的雅集也得以复原,巨型的“魁星点斗笔”成为游客的打卡胜地……在张芝铭的操盘下,这片近6000平方米的院落群摇身一变,成为一座“进士文化庭院”。以庭院为支点,一系列“文化磁石”般的项目陆续开发:宁波首个爱国主题沉浸式实景剧本《清潭往事·破晓》,串联起周边纪念馆、古戏台,形成完整文旅动线。“铜钱古村”项目里,游客用铜钱在全村解锁吃喝玩乐;连儿童“猫鼠游戏”都成了引流利器。

    一年间,清潭村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经营性收入突破百万元,木雕窗棂间,跳动着互联网时代的商业脉搏。

    “1座院子+1个村子”,这一模式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特色,引进运营团队激活文化之魂,注重培育本土运营力量,让村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真正实现“造血”功能。建立了一套可持续的分配模型,确保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既唱主角又得实惠,避免了“空心村”和“边缘化”的风险。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不仅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和主人翁意识。

    “3名本土创业村民、5个返乡青年团队、3家新注册公司。”夜色渐浓,文化庭院的灯笼次第亮起,映照着这3组意味深长的数字。张芝铭合上账本,望向星空,她知道,这颗自主经营的种子已在沃土生根。未来,她要把经营权逐步交到村民手中,培养乡村真正的“主人公”。

    不止清潭村一隅,在宁海全域的版图上,已有近20家这般充满活力的“文化庭院”群星闪耀——

    8公里外的南溪村里,“温泉文化庭院”依托“南溪嫂”品牌打造美味休闲市集,单日最高接待游客3000人次;大里村的“妙食集文化庭院”将散落民间的十八般传统小吃和特色农产整合成“共富货架”,带动周边农户月均增收2000元……这些蓬勃而起的文化庭院又“串点成线”,形成一张全域合营菜单,两年来,共同达成40万人次客流、超500万元营收的成绩。

 

当前:B1版(2025年09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