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我从学校领的校服,是不是很漂亮!”近日,河南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新生入学报名现场,登记即可领取的免费校服,让不少孩子兴奋不已,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好评。
除了免费领校服、鼓励校服循环使用,新学期,一些关于校服的动向值得关注:多地推行中小学生“一市一款”校服政策;广东一些学校不再硬性要求学生统一穿着校服返校;开学前,某市中小学校服网络投票引发争议,有网友反映投票链接存在漏洞,无需实名,清除浏览器记录即可无限次投票,部分款式一小时内暴涨数万票……关于校服的那些事,总是引发众多关注。
校服是流动的风景与青春的记忆,看似普通,实则承载着多重意义,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健康与安全,更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审美的重要载体。我们关注校服的那些声音,旨在让校服穿出青春仪式感和精气神,让校服更好彰显教育的尺度与温度。
关键词 自愿购买
谨防学生和家长“被自愿”
◎ 江德斌
据《新京报》报道,目前广东一些学校已不再硬性要求学生统一穿着校服返校。有家长说,开学前就有老师通知,学生只需穿着干净整洁的服装、佩戴好红领巾返校即可。这里有一个背景是:今年5月,广东省五部门曾联合发文,规定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学生购买校服。
广东新规的“两个自愿”原则备受关注——学校开展校服选用工作要自愿,学生和家长购买校服也要自愿。此外,非城镇中小学校原则上不要求统一着装和购买校服。该新规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
长期以来,部分学校在利益驱使下,强制学生、家长购买校服,甚至搞捆绑销售,给学生家庭增添经济负担。一些学校频繁更换校服款式,背后则隐藏着权钱交易的腐败隐患。至于高价校服、劣质校服、款式陈旧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损害学生和家长的权益。广东出台的校服新规明确“校服自愿”原则,旨在拨乱反正,重塑校服管理的良好秩序,守护教育公平底线。
广东新规的“两个自愿”原则意义深远,改变了学校“一言堂”的做法,赋予学生和家长实实在在的选择权。以往家长面对学校强制购买校服的要求即便心中不满,也往往敢怒不敢言。如今新规让家长真正拥有话语权,经济压力得以减轻,也能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着装方式。
从教育本质来看,学生着装本应回归朴素、实用,不应成为学校创收或相互攀比的工具。自愿原则让校服能更好地承载育人功能,减少攀比、奢侈、浪费现象,促使学校提高校服制作质量和美感。当学生和家长对校服满意,校服所蕴含的集体荣誉感、身份认同感等教育价值才能充分发挥。
而且,由于城镇与乡村学校在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强制推行“一刀切”的校服政策,显然不符合实际。农村偏远地区部分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统一购买校服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新规避免了给这些家庭增加经济负担,也尊重了非城镇地区的教育实际情况与文化特色。
当然,“校服自愿”原则可能会面临挑战。比如,学校虽不能强制购买,但会不会通过隐性方式施压,让学生和家长“被自愿”购买?如何确保自行购买或制作的校服符合学校统一要求,又不引发新矛盾?这需要广东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执行层面细化规则。应建立公开透明的校服选用和监督机制,成立由家长、学生、教师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全程参与校服管理工作。教育部门要公开举报电话,畅通投诉渠道,一旦家长察觉学校搞变相强制,可向相关部门投诉;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对顶风作案的学校严肃问责。
关键词 免费校服
校服循环使用可以推广
◎ 苑广阔
在河南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推行的校服循环利用计划中,毕业生捐赠或高年级学生“以旧换新”后的校服,经过回收、专业清洗和消毒后,免费提供给低年级学生使用,蕴含着避免资源浪费、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培养学生节俭美德的三重深意。
校服循环利用直指资源浪费的沉疴,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象化的实践路径。据报道,我国每年被丢弃的校服数量惊人,一些化纤材质的校服难以自然降解,填埋或焚烧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即使是非化纤材质的校服,从棉花种植到纺纱织布,再到印染加工,整个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资源。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让校服在不同年级间流转,可以极大地提高单套校服的利用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产生。
这项举措可以切实减轻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一套校服动辄上百元,而中小学生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往往一两年就需要更换更大尺码的校服。有家长算过一笔账:他的孩子在小学六年至少需要更换三至四次校服,累计支出可能上千元。对许多普通工薪家庭而言,这并非可以忽略的开销。校服循环、免费使用,可以减轻一些家庭的教育开支压力,相关学校推行校服循环利用计划,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尤为可贵的是,校服循环利用承载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于无声处塑造着下一代的价值观。当孩子们接过学长留下的校服,他们接过的不仅是衣物,更是一种关于勤俭节约的精神传承,有助于孩子们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这种实践教育,比任何口头说教都更加生动有力,让孩子们在亲身参与中理解资源共享、物尽其用的深刻意义,从小培养不虚荣、不攀比的健康心态。可以说,校服循环正是对过度消费主义的一种温和抵制,重建着基于实用价值而非品牌标签的消费观。
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的校服循环利用计划,值得其他中小学借鉴。当然,在借鉴推广过程中,每所学校都需要建立完善的消毒清洁流程,确保校服卫生安全,据报道,长江东路小学是通过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深度清洗和消毒,保证了校服的干净和安全;校服循环使用还要尊重学生的意愿,避免“一刀切”,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改变部分家长、学生“穿旧衣不体面”的观念偏见。
让更多学校加入校服循环利用计划中,甚至将循环理念拓展到教具、教材等其他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上,有助于构建更加绿色、节约的校园生态,期待各地教育部门在这方面有所行动。
关键词 统一校服
“一市一款”要兴利除弊
◎ 李健
新学期,全国多地推行中小学生“一市一款”校服政策,引发热议。从本月起,南昌市正式施行“一市一款”校服政策。除了南昌,江西省内,赣州市、九江市、萍乡市等地级市均已上线中小学生统一校服。今年7月,沈阳市教育局也发布了《关于征集沈阳市中小学生统一校服款式的公告》,该公告表示,该市教育局将通过公开征集、评审、公示等程序确定沈阳市中小学生统一校服款式,并通过官方网站发布。
推行“一市一款”校服政策并非新举措,但争议从未停歇:支持者认为统一校服能增强集体认同感,实现循环利用,节约经济成本;反对者则担忧其削弱学生多元化特色,甚至在辨识层面带来安全隐患。
作为教师,笔者以为,校服“一市一款”确实好处较多。其一,可以有效打破校际隔阂,消除不同层级学校的校服差异带给学生的心理落差,增强全市教育共同体的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同一个市的学生穿上统一的校服,走在街头就是一道更加亮丽的风景,也可以彰显出一种规范;其二,可以消除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的攀比。在校服“一校一款”的情况下,学校特色似乎得到了彰显,但在校际之间,校服质量参差不齐,价格高低悬殊,美丑也有差别,不同学校的家长和学生不无微词。校服“一市一款”后,规模化采购可以降低成本,使优质校服惠及更多家庭;其三,全市统一款式能减少重复设计和招标方面的浪费;此外,校服“一市一款”有利于循环使用,对二孩、三孩家庭来说,老大穿过的校服,老二可以穿,甚至老三还可以穿,可以降低家庭经济负担,这也是为家长减负。“一市一款”的校服,还可以在亲友的孩子之间循环利用起来。
但毋庸讳言,校服“一市一款”也有弊端,比如,在辨识学生层面,“一市一款”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据媒体报道,上海某中学家长委员会记录显示,2023年秋季学期,该校门口发生3起“陌生人试图接领学生”事件,均因校服无校际差异导致核实困难;2023年某地演唱会散场时,多名穿着统一校服的中学生被人流冲散,警方因无法通过服装快速定位所属学校,只能逐一核查身份信息,增加了走失风险。
如果要推行校服“一市一款”,如何解决校服难以辨识学生的问题,是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中国教育报》日前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建议,全市统一校服,关键在于建立“基础款+特色标识”的弹性机制:统一安全标准与基础板型以保公平,允许学校通过校徽、配色细节彰显特色。
总之,推行校服“一市一款”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关键在于如何兴利除弊。
关键词 票选校服
警惕刷票淹没真实诉求
◎ 刘少华
据媒体报道,新学期开学前,某市中小学校服网络投票引发争议:有网友反映投票链接存在漏洞,无需实名,清除浏览器记录即可无限次投票,部分款式一小时内暴涨数万票,更有家长质疑“呼声最高的浅灰、浅紫系列,票数竟被公认‘最丑’的款式远超”。
校服不仅是学生的日常着装,更关乎校园文化建构、学生个性表达以及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平衡。正因意义特殊,校服选择理应汇集学生、家长真实意愿。校服选用需要经过征集需求、初选推荐、网络投票、公示确认等流程。表面上看,这一流程设计科学严谨,但此次风波表明,若执行环节存在漏洞,再完善的制度设计,也难以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此次事件暴露出开放式网络投票存在三重缺陷:一是投票规则设计存在明显漏洞,无需实名、可重复投票的机制,为刷票行为大开方便之门;二是缺乏有效的技术防护和实时监控机制,导致异常票数未能被及时识别和处理;三是过度依赖网络投票这一单一方式,忽视了线下协商、专业评估等多元决策方式的补充价值。
良好初衷需要科学的执行方式来保障,特别是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的公共决策,更需要经得起检验的程序公正。当技术漏洞遭遇利益驱动,网络投票反而可能背离初衷。此次票选校服的技术漏洞,暴露的不仅是系统设计缺陷,更是教育部门治理能力的短板。在数字化时代,公共决策越来越多依托线上平台,但技术赋能的同时,若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治理智慧,反而可能放大风险。当技术工具与治理机制脱节,民意表达便可能异化为资本或特定利益集团操控的傀儡。
校服选择,本质上也是一种公共资源配置,其决策过程应当具备三重透明度:投票规则的公开性、数据生成的溯源性、结果形成的逻辑性。为此,在以后的票选校服中,建议建立“技术+人工”双重审核机制,对投票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异常预警,同时开放原始数据查询通道,接受公众监督。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区分“咨询性投票”与“决策性投票”的功能定位——网络投票结果可作为重要参考,但不应成为唯一决策依据,还需配套专家评审、听证会等线下协商程序,实现线上民意与线下专业判断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