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骑手困境
电动车不能进小区、送餐全程靠跑、重物得靠手拉肩扛,进门难、停车难、吃饭难
● 物业苦衷
既要保障小区安全,又要兼顾服务便利,确实很难找到让各方都满意的平衡点
● 居民心声
每天这么多外卖员进出小区,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
● 解决措施
深度融入骑手友好理念,推进骑手友好场景建设,让外卖骑手从城市服务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
近日,上海某小区因严格的外卖配送管理措施,被骑手们戏称为“外卖禁区”。进入该小区的骑手需集体登记报到、由保安全程“护送”、使用摆渡车接驳、排队等候配送等。繁复的流程导致单次配送时间平均延长十多分钟,订单大面积超时。即便加价5元转单,也无人问津。
截至2025年1月,中国外卖骑手数量已超过1000万人,成为规模庞大的新就业群体。作为城市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外卖骑手在维系城市运转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职业困境,近日,记者体验式调查外卖骑手之困。
困境:被拦住的外卖骑手
“您的订单即将超时,请及时处理。”9月1日,记者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商圈,跟随外卖骑手熊维涛送餐到第一城大厦,在等候电梯上楼送餐途中,他的手机发出了提醒。看着迟迟不来的电梯,熊维涛急得跺脚。
“这种算小问题了,有些小区才难送,小区大门、单元门、电梯门……一道又一道拦我们,特别费时间和精力。但对我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熊维涛一边看着电梯上跳动的数字,一边向记者诉苦。
电动车不能进小区、送餐全程靠跑、重物得靠手拉肩扛、乘电梯难、门难找、进门登记繁琐耽误时间……记者跟随外卖骑手送餐时发现,这些情况颇为常见。不少骑手为此感到苦恼,尤其是新骑手,刚上岗不清楚情况,因为进门难问题和居民、物业之间矛盾频发。
但小区管理者也有苦衷。成都一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苟晓琴坦言,在管理外卖骑手进出问题上面临两难处境:“有的业主认为登记制度会影响送餐效率,希望我们能简化流程,但有的业主又对骑手随意进出、电动车在小区内快速穿行表示担忧,认为存在安全隐患,要求加强管理。我们物业既要保障小区安全,又要兼顾服务便利,确实很难找到让各方都满意的平衡点。”
采访中,一名居民向记者吐露心声:“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每天这么多外卖员进出小区,如果管理不严,有坏人冒充成外卖员混进小区怎么办?”
外卖骑手遇到的难题远不止进门难。
有些小区内部空间分布、设计复杂,楼栋号标识不清或难以寻觅。“弯弯绕绕找不着北。”有3年工作经验的外卖骑手王超抱怨,这种情况只能不断在小区里找人问路,既耗费体力又浪费时间。
采访中,外卖骑手还普遍提到“天气太热,想给车找个有阴凉且合规的地方”,但由于缺乏专门的停车区域,外卖骑手在商圈周边常常陷入“停车游击战”的尴尬境地。“我们只能见缝插针地临停,遇到管理人员就得立马挪车。”在北京昌平区送外卖的骑手孟繁春无奈地向记者表示,即便是大太阳,或者下大雨,也不得不频繁地更换停车点。
此外,记者走访调查后发现,吃饭难、吃饭贵,电动车故障成为奔波路上的“隐形阻力”,看病难、职业提升需求等依然是困扰众多外卖小哥的现实难题。而这些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关乎骑手的切身利益,更影响着城市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破局:建设骑手友好生态
“现在你们进小区是否顺畅?”“你们停车方便吗?”……8月16日,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月牙湖社区召开了一场与新就业群体代表的谈心会,就如何更好地推进“骑手友好社区”建设展开讨论。
月牙湖社区有商业和住宅小区47个,常年活跃在社区的骑手有300余人,是成都市外卖、快递等业务极为繁忙的区域之一。作为四川省开展“骑手友好社区”试点建设的社区之一,今年以来,月牙湖社区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探索解决外卖员、快递员进门难、停车难等难题。
记者走访该社区看到,大部分人车分流的小区已经在门口划定了外卖骑手专属停车位,并有物业人员引导骑手有序停车。月牙湖社区党委书记陈立容告诉记者,辖区内24个小区已上线“安心码”,便利骑手更保障居民安全。
“第一次扫码,需要填写真实姓名等个人信息,第二次扫码就会自动识别个人信息,省时省力。最主要的是,扫码后,会弹出‘骑手关爱热线’,上面有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号码,骑手遇到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我们。”陈立容说。
月牙湖社区是全国各地推进骑手友好场景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1月,中央社会工作部等八部门发文加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服务管理,将推进友好场景建设列为重点任务。6月份,中央社会工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举行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现场推进会,要求积极探索数智赋能,因地制宜完善不同场景服务网络。
全国不少地方正以多样化措施深度融入骑手友好理念,推进友好场景建设。
为有效提升外卖骑手配送体验,浙江东阳市创新实施“三色分类管理”制度,将234个小区按准入标准分为绿码(骑行进出)、蓝码(步行进出)、黄码(定点配送)三类,比例分别为70%、20%、10%,使骑手对配送规则一目了然。
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区域的中苑二区、东三区等小区为骑手开通出入绿色通道,进行大范围的楼牌号可视化改造,显著提升了骑手的配送体验。
重庆市沙坪坝区绘制并布设“骑手友好地图”,为骑手提供小区送餐最优路线。
骑手友好理念还延展到更多场景——成都高新区通过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等,布局建设了122个“暖新驿站”,串联成全域“暖新阵地服务圈”;宜宾打造“戎州微家”“侠客驿站”等“暖心阵地”500余个,为骑手全天候提供停靠休息、饮水等基础服务和“10元平价套餐”等个性化服务。
江苏昆山的外卖骑手可前往挂有“昆小哥医院”牌子的医院,享受就诊绿色通道、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等服务。
此外,不少地区还推动外卖骑手从城市服务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
广州越秀区光塔街道“平安光塔骑行团”日前正式成立。光塔街道党工委书记罗定夫告诉记者,外卖骑手将利用自身走街串巷的职业特点,化身“流动哨兵”,积极参与社区平安守护。
四川资阳市乐至县聘请12名骑手担任“流动网格员”,同时大力推广积分兑换制度,设置多元积分兑换选项,引导全县250余名网约配送员参与社区服务、文明劝导等基层治理工作,帮助他们从住户最熟悉的陌生人变成社区流动网格员和荣誉居民,获得归属感。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有超过150个城市推动“骑手友好社区”建设。但“骑手友好社区”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真正解决“最后一百米”落地问题还需各方持续发力,把对新就业群体的关爱落到实处,逐步实现骑手们从“过路者”到“志愿者”的转变,达成外卖骑手与社区治理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