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一辆白色轿车驶进新华路,刚在路边停下不到3分钟的时间,车主陈先生的手机就收到了一条提示短信:“您的车辆当前停放区域可能影响交通,请及时驶离——象山文明办温馨提示。”这条由“数智文明啄木鸟”平台自动触发的短信,正在悄然改写这座海滨小城的交通治理模式。
这只是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依托“数智文明啄木鸟”平台破解城市治理难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面对城市治理中存在的人力巡查强度高、效率低、部门数据分散、问题处理滞后等难题,象山县启用“数智文明啄木鸟”平台,通过AI智能识别与分级处置,精准治理城市不文明行为,有效改变传统巡查模式,实现城市治理从“人海战术”到“智能感知”的转变。
从“人海战术”到“云端巡检”
“过去上百名城管队员徒步巡查,一条街走下来要两个小时,日均处理线索300条,现在AI算法每秒能扫描300个监控画面。”象山县数据服务中心主任指着屏幕上闪烁的红点介绍,今年1月至8月下旬,系统已精准识别机动车违停、非机动车违停、沿街晾晒、占道经营等10大类城市管理现象22741起,平台深度分析精准定位出高频违规点位,通过基础设施提升、管理力量优化、后台精准提醒等,推动线上问题线下解决。比如,经大数据分析每日16:00—18:00是不文明行为高发时段,城管、交警等部门动态调整执法力量。对高频乱停车的车主,通过短信或者电话方式点对点提醒。针对后台发现的315起沿街晾晒事件,住建部门和属地街道在相应区块的小区内部及周边增设了103处便民晾晒区。
这般显著的治理成效,源于“数智文明啄木鸟”平台的精准搭建。谈及搭建这一平台的初衷,象山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坦言,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日益提升,与传统治理模式固有的局限性之间的碰撞,正是催生“数智文明啄木鸟”平台的核心缘由。
过去,依赖人工巡查的方式弊端渐显:不仅效率低下,巡查一条街道往往要耗费大量时间;同时巡查周期长,难以实现常态化、高频次覆盖;且覆盖面十分有限,不少角落的问题容易被遗漏。这样的模式,跟不上市民对整洁环境、完善设施和有序管理的期待,搭建更智能高效的治理平台便成了必然之举。
系统建设初期,象山县首先破解了跨部门数据壁垒——在县委宣传部协调下,由数据服务中心牵头,整合公安、综合行政执法、传媒中心、交通运输等12个部门的视频监控资源,构建统一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配置暴露垃圾、乱停车、占道经营等21种AI算法模型,实现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全量抓取、实时识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数据跑路”跑出治理温度
城区新华路部分路段出现高频未同向停车预警,经多部门联合线下实地勘查后发现,该路段有效宽度5.2米,不符合同向停车所需6米的标准宽度,同时路段两端未设置专用调头区域,如同向停车会造成一定拥堵,大家一致认为该路段在客观条件上不适合实施同向停车。于是,县住建局和县传媒中心两家单位统一取消了该路段同向停车的箭头标识,路段通行更加顺畅有序了。
万达广场的商户王建军最近发现,门口乱停车的现象少了。这个变化源于系统生成的一份热力分析图——数据显示,每日18:00—21:00,商场周边会新增300多辆临时车辆。据此,象山县工投集团在宏利针织城地块紧急新建400多个车位,再通过路口电子屏实时更新余位信息,就像为城市装上了“智能导航”。
更精妙的变革发生在城市管理的神经末梢。城投集团负责的5个公园,过去靠保安巡逻制止踩踏绿地行为,效果甚微。接入平台后,今年1月至8月下旬,共识别踩踏绿地278起。针对广场舞人群聚集的特点,系统定制了“音量超标+绿地占用”联动识别模型,当检测到分贝超过65且持续15分钟,会自动推送提示给现场管理人员。“现在大妈们会主动把音响声音调小,还会互相提醒别踩草坪。”公园管理员老陈的工作日记里,这类“市民自治”的案例越来越多。
“数智文明啄木鸟”平台的创新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应用,更体现在治理流程的重构与服务模式的优化。通过分级提醒机制、部门子系统定制、智能分析报告三大核心功能,实现了管理效能与人文温度的统一。
为各职能部门定制的专属管理模块,实现了“一部门一界面、一区域一策略”的精准化管理。系统总体设置部门管理、专项整治、重点区域、文明村镇等模块,各部门可通过专属模块掌握本单位情况,有利于各部门更精准地做好常态化管理。此外,系统首创“文明办温馨提醒—执法部门警示—执法程序启动”的三级处置机制,让管理更具人性化。
“数智文明啄木鸟”平台搭建以来,不仅让城市问题的发现效率如乘东风,更推动治理逻辑实现了从“头痛医头”到“标本兼治”的转变。
从“人在街头找问题”到“系统主动送线索”,从“凭经验拍板”到“按数据施策”,“数智文明啄木鸟”用数智之笔,在象山的治理画卷上既写下了效率提升的“硬成绩”,也晕染了民生温度的“软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