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市未央区探索文明实践新模式
“小区工作站”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 王静 白崇林 汪梁

    ● 阵地融合

    “小区工作站”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集“文明实践+治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通过解决民生小事培育文明新风

    ● 队伍融合

    基层治理的精度,离不开专业化服务的支撑,以“小区工作站”为纽带,从志愿服务的群体中和熟悉小区的居民个体中择优选配楼栋长,同时,积极吸纳新就业群体参与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推动其从“服务者”转变为“社区治理合伙人”

    ● 机制融合

    “小区工作站”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建立“线上接单—线下处置—跟踪问效”的全链条服务闭环机制,实现“小事不出小区”的治理实效

    未央区作为陕西省西安市行政中心区,近年来历经社区拆分和开发区移交社区接收,社区总数从137个激增至279个,管辖服务居民从130万人锐涨至180万人,基层治理面临“矛盾化解难、活动开展难、服务落地难、工作力量不足”等问题。面对难题,未央区创新建设文明实践“小区工作站”,通过基层治理的“微单元”和文明实践的“主阵地”两线融合,实现“一站多功能、服务零距离”。

    阵地融合

    让工作站成为“百姓身边的服务站”

    基层治理的难点,往往藏在群众的“柴米油盐”之中。未央区坚持“以文化人”与“为民服务”相结合,通过解决民生小事培育文明新风。

    未央湖街道陈家堡社区是一个城改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很高,许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吃饭成了大问题。2021年底,社区“小区工作站”组织居民议事时,“开办食堂”的呼声最高。社区决定,把工作站旁边的闲置仓库改造成“人民食堂”,通过“政府补一点、社区筹一点、居民掏一点”的方式解决运营资金,并成立“膳食委员会”,每周公布菜单、每月公示账目,确保“吃得放心、花得明白”。

    食堂开办后,不仅提供三餐服务,还成了文明实践的“新阵地”:早餐时的“新闻播报”,志愿者读报讲政策;午餐后的“健康小课堂”,医疗志愿者教老人养生知识;晚餐后老人们齐聚食堂交流。截至目前,“人民食堂”已服务老人10万余人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不仅切实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休闲问题,更传递了社区的温暖与关怀。如今,未央区已成立各类“社区食堂”151个,用“一碗热饭”暖了民心、聚了民力。

    “小区工作站”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集“文明实践+治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实际运行中,有条件的小区,将工作站设在临街商铺、小区广场等方便居民的地方;条件不足的,发挥集体智慧,与小区物业共用场地,实现资源充分利用。这种“开门即服务、进站即实践”的模式,让群众从“要我来”变成“我要来”。2024年以来,全区工作站累计接待群众12万余人次,成为基层治理与文明实践的“第一窗口”。

    队伍融合

    让“身边人”成为“治理主力军”

    文明实践靠群众,基层治理更要发动群众,如何让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未央区将文明实践的“价值引领”与基层治理的“激励机制”相结合,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社区事务。

    东元路物流社区是一个组合型社区,由厂矿小区和2个老旧小区合并而成,小区存在独居空巢老人增多、居民之间不熟悉等问题。为破解难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推出“绿色银行”志愿服务积分制度。74岁的柳奶奶是“绿色银行”的忠实参与者,十几年来坚持为居民义务理发,如今成为受益者,社区每天为其安排集中照护,还有助浴小分队为她免费洗澡。“绿色银行”使居民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为基层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基层治理的精度,离不开专业化服务的支撑。徐家湾街道组建“小蜜蜂”志愿服务队,按照“技能特长+服务领域”细分出党员干部、律师志愿者、“白衣天使”、驻地企业单位4支分队,各展所长、协同发力。

    未央区以“小区工作站”为纽带,通过组织推荐、居民推选、个人自荐等方式,从志愿服务的群体中和熟悉小区的居民个体中择优选配8546名楼栋长。同时,积极吸纳快递员、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参与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推动其从“服务者”转变为“社区治理合伙人”。如今,这些新生力量已经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累计提供线索300余条,协助解决民生问题230余件,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机制融合

    让“小事不出小区”成为常态

    “小区工作站”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

    谭家街道水晶卡芭拉社区有居民反映电动车乱停放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调查核实后,及时组织召开电动车整治专题“小院议事会”,社区“两委”代表、居民志愿者代表、物业公司代表、街道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商讨解决对策,决定在小区外围新建电动车停放点,并采取“宣传倡导、集中整治、巡逻维护”等措施,引导居民规范有序停放。

    未央区建立“线上接单—线下处置—跟踪问效”的全链条服务闭环机制,线上通过微信群、服务公众号等平台征集意见,线下通过“居民议事会”“微心愿墙”“意见箱”收集群众诉求。 汇总研判后,属于治理范畴的,由社区联合物业、职能部门解决;属于文明实践范畴的,由文明实践志愿队伍牵头落实。日常诉求在楼院网格内快速解决,重大事项通过联席会议协同处置,真正实现“小事不出小区”的治理实效。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基层治理模式提供了有效补充,极大缓解了工作力量不足的难题,使文明实践与治理服务形成“同频共振”。

 

当前:B1版(2025年09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