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场宣讲、746次服务、220场移风易俗活动
多彩乌兰的文明答卷
◎ 樊永涛

    今年以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通过理论宣讲铸魂、志愿服务暖心、移风易俗润心三项工程,构建起“思想引领、实践育人、文明浸润”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从城镇社区到农牧区村落,文明实践的种子在高原生根发芽。

    理论宣讲

    筑牢思想根基,凝聚精神力量

    今年上半年,乌兰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开展“微宣讲”“小院讲堂”“文艺+宣讲”等活动178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群众心田。

    5月22日,“多彩乌兰绘蓝图·凝聚奋进向心力”基层理论宣讲比赛上,19名选手围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主题展开角逐。比赛最终评选出19个奖项,并为获奖选手颁发“县级理论宣讲队成员”聘书。

    7月中旬,海西州大篷车百姓宣讲团带来的《禁“礼”肃风》小品在茶卡镇上演,演员们用当地方言演绎抵制高价彩礼的故事。“原来政策离我们这么近,这样的宣讲听得懂、记得牢!”居民王女士看完演出后感慨道。这种“舞蹈+歌曲+小品”的宣讲模式,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政策要点融入艺术表演,实现了“在欢声笑语中受教育、明事理”的传播效果。

    铜普镇党委创新宣讲方式,开展“田间学堂”“地头授课”等宣讲活动,将医保政策解读与春耕备播技术指导相结合;依托“马背上的宣讲队”等资源优势,在草原牧场开展双语宣讲。

    志愿服务

    聚焦群众需求,深化文明实践

    “以前暑假总怕孩子乱跑,现在课堂里学手艺、长见识,咱干活心里踏实!”柯柯镇中村枸杞种植户保吉兰的话语,道出了乌兰县志愿服务活动带来的民生温度。今年上半年,乌兰县128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活动746场次,通过“群众点单—实践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机制,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城中社区活动室变身“学业加油站”,25名孩子在此获得课业辅导;柯柯镇中村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改造成“第二校园”,3000余册书籍供孩子们免费阅读;茶卡社区创新“托管教”融合模式,让孩子们在党群中心学知识、在田间地头学劳动。“红色合伙人+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开设安全实训、非遗体验等课程。“我们办的是课堂,暖的是民心,育的是未来。”柯柯镇中村党支部书记申鹏山道出了公益暑托班的深远意义。

    高考期间,5个志愿服务岗为考生及家长提供贴心服务;“微心愿”认领活动中,45个困境儿童的“书包梦”、残疾人的“辅助器具需求”全部落实。

    希里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打造的“银龄关爱工程”温暖了众多老人心,医保局干部入户解读政策,卫生院医生定期义诊,累计为200余名老人提供基础诊疗服务。

    移风易俗

    破解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

    “现在有了村规民约,‘零彩礼’也能成亲!”希里沟镇城东社区居民李先生的感慨,见证着乌兰县移风易俗工作的显著成效。今年以来,全县以治理“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问题为重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220余场次,文明乡风正悄然改变着农牧区的面貌。

    城东社区修订居民公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要求纳入其中,组建由退休教师、党员代表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婚丧事宜。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微超市”,将志愿服务与积分兑换挂钩,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显著提升。社区党支部书记袁青介绍:“移风易俗不是一阵风,要靠制度约束,更要靠群众自觉,这样才能真正让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坎里。”

    铜普镇创新“声画联动”宣传模式,在春节社火展演中融入移风易俗内容,用快板、小品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清明节期间,组织党员干部签订《文明祭祀承诺书》200份,带动群众参与网络祭祀。

    从理论宣讲到志愿服务,从移风易俗到文明培育,乌兰县文明实践工作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当前:B1版(2025年09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