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热闹闹亮相,到营业时长缩短甚至关停
24小时图书馆如何“活下去”?
◎ 本报记者 漆世平

成都图书馆主题分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成都图书馆供图)

上海市虹口区和平书院,综合馆一楼24小时开放区。漆世平 摄

    读者画像

    夜间读者最多的是年轻人,还有不少老年人和中年人,偶尔还有穿着工作服的外卖员、快递员

    运营困境

    24小时运营使成本大幅增加,安全与设施维护压力也更大;部分24小时图书馆主题形象、地域特色不明显,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

    破局探索

    将图书借阅与多元业态“嫁接”,精准对接不同人群需求,积极优化服务,探索运营新路径

    夜色渐深,喧嚣停歇,城市却有一些“不打烊”的空间依然亮着灯——那就是24小时图书馆。

    24小时图书馆安静地接纳着有需求的深夜读者,成为照亮精神世界的文明灯塔。自2014年国内首家24小时书店亮相以来,这类“不打烊”的24小时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重塑城市阅读生态,更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24小时图书馆真实运营情况如何?它们对城市文明建设有何深层次意义?又该如何走向更可持续的未来?记者近日展开走访调查。

    在24小时图书馆读书的,都有谁?

    9月10日22时,成都图书馆主题分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离馆音乐响起,而南侧那间123平方米、通体落地玻璃的24小时图书馆仍灯火通明,40个阅读席座无虚席。

    备考研究生的王同学是这里的“常客”:“这里有无线网络、热水、空调,还能通过自助借还书机随时借书,学习氛围特别好。”

    “刚开馆时,我们仅设了8个阅读席,常常供不应求。随着夜间读者需求增加,我们也相应增加了阅读席,目前共有40个阅读席。”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准备考研、考公的“备考族”,是24小时图书馆的主力。自2023年1月运行以来,24小时图书馆已接待读者逾25万人次,日均逾260人次。

    在上海,虹口区和平公园内的和平书院作为申城首个24小时城市公园图书馆,同样见证着城市深夜的阅读热情。今年世界读书日和平书院发布的数据显示:这里0时到清晨6时,日均在馆102人次、日均借还书量高达1767册次。

    8月15日23时,记者走进和平书院综合馆一楼的24小时开放区,12个常设阅读席早已满座,一旁的餐饮区也有人低声讨论、休息阅读。“夜间读者最多的是年轻人,还有不少老年人和中年人,偶尔还有穿着工作服的外卖员、快递员。”和平书院工作人员陈书艺介绍道。

    一批又一批深夜读者,借一盏明灯,在书页间寻找精神栖息之地。24小时图书馆不只是一处阅读空间,更是一座城市文明包容性的体现——无论什么年龄、职业、背景的读者,都能在这里获得同等的文化尊重与精神滋养。

    成都图书馆流通阅览部相关负责人指出,24小时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时间限制,那不熄的灯光不仅照亮了书本,更传递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温度与文明刻度。

    24小时不打烊,难在哪?

    点亮一盏不灭的灯,并非易事。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不少曾热热闹闹亮相的24小时图书馆,已悄然缩短营业时间,有的甚至彻底关闭。

    安徽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店,曾是当地的文化地标,2014年开启24小时营业模式,为热爱阅读的合肥人提供知识的滋养,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取消了24小时服务。书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暂时没有接到恢复24小时营业的通知。”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渔安新城24小时书房,曾因欠缴电费一度关闭,经由区图书馆运营、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兜底后才重新开放。

    福建省福州市82个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运行十余年后,因设备老化、运维成本高等原因,于今年年初停止服务。

    部分24小时图书馆在管理上同样存在问题。上个月有网友爆料,河南省洛阳市某24小时自助图书馆,晚上10点管理员便落锁清人,理由是“下班时间到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陷入名不副实的尴尬境地。

    “不少项目上马时轰轰烈烈,却缺乏可持续机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李兵分析,24小时运营带来的不仅是水电、人工、管理等成本大幅增加,安全与设施维护压力也更大。此外,部分地方过度追求数量,忽视实际利用率,也是导致后续运营乏力的原因。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24小时图书馆主题形象、地域特色不明显,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加之数字阅读普及、网络购书便捷,进一步分流读者,尤其在深夜时段,不少24小时图书馆面临“灯亮人稀”的窘境。而在这种情况下,仍需耗费大量资源维持运营,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让夜读灯火常亮,如何做?

    24小时图书馆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与人文关怀,如何让24小时图书馆这盏文明之灯持续发光发热?

    “24小时图书馆不能仅仅只是关注营业时间,更要拓展业态,增强吸引力。”李兵建议,可将图书借阅与多元业态“嫁接”,引入“阅读+咖啡”、非遗文创、深夜沙龙等,以“图书为核、活动为翼”打造新型文化空间,缓解运营压力。

    “只有阅读人群足够多,才能支撑24小时图书馆的长期运营。”“中国好人”谢红芬建议应该精准对接不同人群的需求,“放学后的孩子、晚归的上班族、夜班工作者、老年人……都应被24小时图书馆‘看见’。”

    还有专家建议,24小时图书馆可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联动,开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性强的阅读活动,让24小时图书馆的灯,温暖更多人,照亮更远路。

    目前,已有不少24小时图书馆积极优化服务,探索运营新路径。

    在成都图书馆主题分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的24小时图书馆,读者凭身份证、第三代社保卡、读者二维码或电子社保卡二维码即可识别入馆学习、工作。馆内配备自助借还书机、智能门禁及全方位监控等设施,实现无人值守与全程自助,大幅节省人力。成都图书馆流通阅览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馆还将探索引入智能机器人馆员,提供初步咨询和导航服务,使夜间服务更智能、更高效。

    在上海和平书院,读者可通过“随申办”小程序或APP预约座位。每晚10点后,综合馆一楼的餐饮区也会“变身”24小时开放区,以增加阅读席,更好满足夜间读者阅读需求。另外,和平书院还推出“七夜阅游”等活动,通过主题共读、阅读挑战、读者沙龙等活动丰富夜读体验。

    与此同时,多地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北京市朝阳区启动“换新计划”,通过街区自助图书馆外观改造、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进一步完善24小时阅读服务体系;今年1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明确鼓励公共图书馆通过提供流动服务、配备自助服务设施等方式,提供广覆盖、全时段借阅服务……

    相信在政府部门、运营机构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24小时图书馆的路会越走越宽。

    灯亮着,人来了,城市便有了更深厚的文明底蕴。

当前:1版(2025年09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