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 件
近日,湖北一位父亲送女儿上大学时的做法引发网络热议。父亲曹先生与18岁的女儿“拉钩”立下约定:每月生活费2000元,但不是一次性转账,而是分四次发放——每月1日、10日、20日各转500元,最后一笔500元则作为“月底全勤奖”发放。而领取“全勤奖”的条件,是女儿每天主动向家里发一条消息。
回 应
曹先生:女儿性格内向,第一次出远门,作为父母难免牵挂,才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尽管要求女儿每天联系,但女儿向家里发一条信息,可以是一个标点、一张图片,甚至一段短视频,只要有所联系,都算达成目标。一两个月后,等她适应了学校环境,就会一次性把生活费给她,让她支配。
微 评
父母用心良苦,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孩子的沟通习惯,又确保了日常联系;这是培养孩子规划能力的契机,分次发放倒逼女儿学会预算管理,而每日报备则避免了“失联焦虑”。(网友)
微 评
现在有不少大学生成为“巨婴”,主要是家长从小缺乏对孩子各方面的锻炼。孩子18岁后就是成年人,必须培养独立生活和自主处理事务的能力,要经得起风雨。如果每十天发一次钱,无法帮助孩子形成独立管理财务的习惯;要求孩子每天发信息或打电话报平安,不仅让家长自己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叶显发)
微 评
父母舐犊情深固然可敬,然细察之下何尝不是一种以爱为名的微妙控制?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最深远的爱,莫过于学会适时放手。健康的亲子关系,应当是独立个体间的平等对话,而非永远的父母主导与子女依赖。与其用“生活费分段发放”的方式来维系联系,不如建立基于信任和尊重的沟通模式:不过度追问,不频繁打扰,让亲情成为子女展翅高飞时永远的安全港湾。(评论员 蒋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