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 树
不树“完美偶像”,只寻百姓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凡人善举
● 升 级
构建“选树、宣传、践行”的完整闭环,让“德治”从“道德模范的表率”,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常态”
● 推 广
以平台为基、以激励为引、以巧思与倡议为翼,首都文明办搭建起全方位的“扬善”体系
北京钟鼓楼的檐角漫过暮色,青砖巷陌渐次褪去白日喧嚣,范来友戴上红袖标,攥紧那只被磨得锃亮的旧手电筒走出家门。他手中的光束一一掠过胡同里的门墩、砖墙,停在了一户独居老人家门口的台阶前。
“王姐,您要是晚上想出门,记得穿门口那双防滑鞋。”范来友抬手敲了敲院门,王奶奶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知道啦老范,又麻烦你跑一趟!”
2017年,范来友和三个退休的老伙计一合计,把每天晚饭后的“遛弯”变成了“夜巡”。如今已是范来友夜巡的第八个年头,近3000个夜晚的脚步声,成了街坊们口中“安心”的代名词。
范来友手中亮起的光,恰是北京基层治理里最暖的“凡人微光”。它沾着烟火气,裹着百姓情,让“做好人、行好事”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心向往之的日常。
在北京,一个个“好人”故事用细腻的笔触,一笔一画勾勒出首善之城的“德治”图景。
“好人”如何选树?
用“有温度”与“接地气”厚植民心沃土
“那时候岳母、妻子刚离世,岳父整日不吃不喝,我攥着岳父的手说‘以后我来养您’,这话不能不算数。”在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临河村,薛胜华早上出门买了菜,回家就进厨房忙碌了起来,“老爷子牙不好,饭得煮得软和点,晚上再换着花样做炖菜。”
二十多年从未间断的孝善,如今被薛胜华年幼的孙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小家伙说:“我长大也要像爷爷一样,孝顺长辈。”一颗道德的种子,于耳濡目染中在新一代心中扎了根。
北京市大兴区安定镇后安定村的果园枝头缀满沉甸甸的梨子,“农闲课堂”里却比果园更热闹——村民们围坐一圈,认真记录着“梨王”陈静讲解的农技知识,他们说:“静姐从城里回村后,不光自己创业成功,还带着大家一起过上了好日子。跟着她学,准没错!”“85后”陈静通过帮、扶、教,带动周边数百户果农增收致富。今年5月,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公布,后安定村榜上有名,这份荣誉里,藏着她与村民们共同的汗水。
感人的故事背后,是这些年典型选树、以德育人的举措:不树“完美偶像”,只寻百姓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凡人善举。
截至目前,北京已有24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75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61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600余组先进典型登上“北京榜样”年榜、月榜与周榜,90人获评首都道德模范,185人获首都道德模范提名奖。
“德治”如何推广?
以“不独行”与“被尊重”培育榜样之林
“2009年我遇到难处时,是社区帮了我,那时候我就想,以后一定要尽己所能帮助别人。”在北京市顺义区石园街道石园北二社区的支持下,萌生“反哺社会”念头的张梅牵头成立志愿服务团队,以“传递正能量,感染身边人”为使命,以“80后”义工社为平台,带动更多人发光发热。
站在义工社活动室里的老照片前,张梅的语气里满是欣慰:“最初我们只有7个人,都是社区里想为大家做些事的邻居,现在队伍里已经有3000多人了。”
是什么让这么多人拧成一股绳?张梅笑着晃了晃手里的一叠彩色卡片。
“榜样卡”“星级志愿者反哺服务卡”“温馨家园积分”……一张张卡片虽小,却藏着崇德向善的强劲引力:对区级以上先进典型,义工社一次性发放1万—3万积分,既可兑换生活服务,也能捐赠给有需要的人。这份巧思,正是破解“好人独行”的密码之一。
在崇德堂匾额博物馆,另一种“德治”的传承正在发生。在这个首都文明办认定的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480块德文化匾额、500多张古拓片、数千幅书法作品,每一件都是“会说话的道德教材”。
在一块清代的“德重桑梓”匾额前,馆长李培义用手指轻轻拂过边缘,话语中有着对道德的珍视与敬畏,更饱含让“德”文化浸润人心的期许:“让人们摸着斑驳的牌匾,听一听‘孝’‘廉’‘仁’的故事,远比千言万语的说教更能叩击人心。”关于德育,他还有着暖心的倡议:“春晚题字送‘福’固然好,可‘有德者自然有福’,若能题‘福’又题‘德’,更是把道德的根脉植在了人们心里。”
更让人动容的,是北京对“好人”的尊崇。“礼遇北京榜样联盟”吸纳了鸟巢、北京野生动物园等127家单位,为“好人”送上文化体验、医疗保健、生活便利等专属礼遇;逢年过节,首都文明办会上门慰问先进典型,邀请他们看体育赛事、参与春晚录制——一年比一年更好的礼遇政策,让“做好事”的人被尊重,让“想参与”的人有方向。
以平台为基、以激励为引、以巧思与倡议为翼,首都文明办搭建起全方位的“扬善”体系:线上展播道德模范事迹、开展“德治”实践交流,线下联动资源打造“德治”实践驿站,为群众提供发声与践行的阵地。这些举措同向发力,推动“德治”从“少数人践行”变为“多数人自觉”,汇聚成滋养城市进步的暖流。
而这样的“扬善”体系,正在全国形成共鸣。各地以差异化的创新举措,呼应着北京“让好人受尊崇”的理念,共同织就崇德向善的保障网络。
实践如何升级?
让“烟火气”与“常态化”催开善治之花
如何让“德治”从“道德模范的表率”,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常态”?
北京给出的答案,是构建“选树、宣传、践行”的完整闭环——选树时“沾着烟火气”,让先进典型懂民情、能带动;宣传时“用百姓爱听的方式”,让治理理念传得开、入得脑;实践时“让榜样发挥力量”,让社会治理有活力、见实效。
范来友的身份远不止胡同里的“夜巡员”,作为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见到不文明旅游行为,他会上前温和劝阻,用脚步守护文化根脉;薛胜华也不只是“孝老女婿”,还是社区里的太极拳推广人,他带着岳父锻炼的同时,更将健康生活的理念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把“好人”与“德治”的故事讲得人人爱听,北京也有着不一样的探索。西城区的“红墙文化大讲堂”上,“北京榜样”任晨阳捧着中华老字号“内联升”的千层底布鞋,指尖划过细密针脚,讲的是“一针一线的坚守,一言一行的传承”;青年演员马熠桥唱起原创北京琴书《红墙下的西城大妈》,“红袖箍、红马甲,胡同里的‘平安花’”……唱词刚落,掌声便如潮起。宣讲过后,大家跟着讲解员在烂漫胡同CityWalk(城市漫步),看老胡同的新变化,听“西城大妈”的值守故事,崇德向善的意识,就在这样的熏陶中住进心里。
更为珍贵的是,这份“治理动能”正在代际传承。首都文明办推动“榜样进校园”:范来友带学生走胡同,讲门墩上的文物故事;李培义教学生拓印“德”字匾额,让墨香里的道理住进孩子心里;在高校设立“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跟着义工社做服务——当孩子听着“好人”的故事长大,当大学生跟着“榜样”做志愿服务,“德治”赋能治理的“未来力量”,便在这样的带动下茁壮生长。
北京的实践,也为全国“德治”赋能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各地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特色探索实践,让城市治理的“北京经验”,升级为文明中国的“共同实践”。
在北京,“自下而上”的选树里有“德”,“尊崇有德者”的礼遇里有“敬”,“榜样带动治理”的实践里有“爱”,使认同、参与、赋能的光亮不断凝聚,不仅照亮了城市治理的“德治”之路,更照见了首善之城最深厚、最温暖的文明底色——
原来向善的路上,满是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