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首个共同富裕试验区,攀枝花推动“社区创富”——
会“挣钱”的社区长啥样?
◎ 陈文娟

    初秋的一个午后,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街道望江街社区党委书记丁香走在小区路上,指着新换的LED路灯发出感慨:“过去,路灯坏了,打申请跑五六趟都换不了一个灯泡。”丁香说,因经费紧张、多头审批等原因,对于一些关切社区居民生活的小事,社区解决起来常常感到“有心无力”。

    “要想有作为,得先有资源”,这是很多社区面临的共同难题。望江街社区解困局的方法是:发展社区集体经济。“不仅路灯换了,社区还有了自己的服务驿站。”丁香说,“关乎群众利益的小事,解决得越快,居民就越有感。”

    攀枝花市作为四川首个共同富裕试验区,其共富实践引发广泛关注。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近年来,攀枝花部分社区探索“经济+治理”双循环模式,让社区既“有钱办事”,也“有力服务”,居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联合国企与社会运营方成立公司 发展社区经济业态

    望江街社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老年人多、双职工家庭多,辖区内的攀枝花市凤凰小学的学生多为外片区生源,校内托管容量不足,“孩子放学去哪儿”成了民生痛点。

    转机出现在2024年初,攀枝花市东区出台《党建引领社区经济发展促共同富裕指导意见(试行)》,设立共富种子基金,为社区发展经济打开新思路。望江街社区迅速响应,联合区属国企与社会运营方成立渡口卓望公司,推出卓望托管中心项目。

    走进卓望托管中心,只见午休室、自习室、营养厨房、儿童阅读空间一应俱全,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彩泥课、书法课、绘画课也在轮番开展。居民秦阿姨感慨地说:“有社区兜底,孩子托得放心。”

    卓望托管中心项目火了,周边居民争相把孩子送来托管,这让丁香对发展社区集体经济充满了信心。除了卓望托管中心项目,近几年,望江街社区还打造出“拾光书屋”“将旧书馆”“不夜候咖啡馆”等以民生为导向的社区经济业态,生意红火。“我们将社区集体经济盈利的40%计入社区治理专项资金,用于居民共议、专项共用。”丁香说,“有了资金,回应居民急难愁盼也就有了底气。”

    在“拾光书屋”下面的广场上,有一个“老王+服务驿站”。这个驿站由社区出资设立,聘请社区居民王光辉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要更换灯泡、疏通下水道,只需要给老王打个电话,10分钟他就上门了,方便得很!”80岁的叶蓬初连连称赞。

    “老王+服务驿站”是社区经济反哺民生服务的生动实践之一。目前,望江街社区正计划引入“长者食堂”项目,实现“一老一小”服务闭环。丁香表示:“我们将始终坚持‘公益+低偿’‘服务+经济’,发展社区经济的同时,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瞄准 “社企共建”发展潮汐市场

    破解治理难题

    与望江街社区不同,金汇社区发展社区经济,起因是要破解治理难题。

    提起社区治理的“老大难”——潮汐市场,金域阳光小区居民熊雁英连连摇头。在社区党委书记白诚云看来,市场治理问题不解决,既影响居民出行,也制约商圈发展。

    金汇社区商户众多、人口密集、流动性强,治理压力大。“我们想过以发展集体经济作为‘破题钥匙’,但由于缺乏运营人才、发展方向不明,最终不了了之。”白诚云意识到,光有热情不够,发展社区经济得靠平台、专业和机制。

    在专家指导下,金汇社区瞄准“社企共建”路径,联合启迪之星孵化器成立德汇社区服务公司,采取“场地入股+专业运营”模式重新起步。

    今年6月,在区属国企支持下,社区公司正式接手潮汐市场运营。社区联合交警、住建、城管等多部门整顿秩序,科学划分摊位、设立护栏、配备引导员,市场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潮汐市场井然有序,不仅带动6人稳定就业,每月还为社区带来约2万元的稳定收入,部分资金反哺社区改造和公益服务,实打实推动了“经济+治理”双循环。

    引导企业设立慈善共富基金

    社企共建微创园

    当口袋鼓起来、秩序立起来,下一步就是让“富起来”的价值被更多人感受到——这一次,视线落在产业集聚的渡口社区上。

    位于攀西汽车产业集聚区,渡口社区产业基础好、经济体量大。2020年,在村级建制调整中,渡口社区由农村社区转为城市社区,面临群体多元、需求多样、发展多线的复杂局面。

    社区党委书记熊昌文敏锐意识到,必须引导“强产业”转向“共治理”。为此,社区牵头组建汽车服务产业协会党总支,整合企业、社会组织与治理资源,探索“党建+产业”共建模式。依托协会,社区与企业共建微创园、帮办服务站等,为企业降本提效、招人育才;同时引导企业反哺社区,设立慈善共富基金、参与公益项目、共建基础设施。

    “社区帮我找了记账公司,省事还省钱。”二手车商杨朝福很是感激。而社区居民的获得感也节节攀升——老人有了康养理疗,孩子有了托育空间,“口袋公园”变身“共富广场”。

    “红利不只是钱,更是居民能看见、企业能信任、社区可持续的幸福感。”熊昌文说,如今的社区不仅是管理单位和治理单元,更是一个居民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幸福生态圈。

 

当前:4版(2025年09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