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实在在的服务送到乡亲们的家门口
山西静乐用“讲+X”托举农村留守群体
本报记者 李林晅

    9月2日9时,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王村镇双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前已经热闹起来。

    在“讲+理发”区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王兰兰一边忙着给村民理发,一边讲起了移风易俗理念:“以前村里办酒席,一摆就是二三十桌,剩菜都得吃好几天,多浪费啊,现在提倡喜事简办,咱们少摆几桌,省钱又省心。”刚理完发的村民任新爱摸着清爽的短发,笑着回应:“是啊,新风气好,咱们不攀比。”旁边等待理发的村民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说得对,红白事办简单点,没负担。”“实实在在最重要。”……

    当天,静乐县“讲+X”文明实践项目来到双村,把实实在在的服务送到乡亲们的家门口。

    在“讲+义诊”区域,医疗志愿者耐心地为村民测量血压、解答疑问,叮嘱注意事项。“平时爱头晕,刚给医生说了情况,他们讲得挺清楚的,我心里踏实了。”刚做完检查的村民李小培满意地说。在最热闹的“讲+演出”区域,融入移风易俗内容的小品、舞蹈等节目,颇受村民欢迎。62岁的刘文义抱着小孙子笑着说:“不仅看了节目,还学到了不少新道理。”

    今年以来,静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升级打造“讲+X”文明实践项目,聚焦农村留守老人、农村留守儿童、农村残疾人等群体的生活难点,以及日益凸显的情感关怀、文化滋养需求,在提供理发、拍照、医疗、演出等多维服务的同时,宣传党的理论政策、移风易俗理念等,弘扬文明新风尚。

    其实,“讲+X”是静乐县“讲+”文明实践项目的3.0版。早在2019年,静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老人普遍存在“理发难”“政策盲”的问题。为此,该中心推出“讲+”1.0版,开展“板凳讲堂”宣讲乡村振兴、医疗养老等政策,开展“乡约义剪”活动,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每月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上门义剪服务,偏远村庄还可通过村委会集中预约。

    “虽然我们初步打通了服务农村留守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但早期的义剪和宣讲是分开开展的,形式比较单一,覆盖面有限,群众参与积极性也不够高。”静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刘成亮介绍,2021年,他们对原有项目进行整合,将“板凳讲堂”与“乡约义剪”升级为“讲+理”模式,推出了“讲+”2.0版,利用理发等待时间开设“一刻钟微课堂”,宣传新政策、新理念。

    “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农村留守群体不仅需要政策传达和理发服务,更有精神文化、情感关怀和更精准的便民服务等多方面需求。”刘成亮补充道,“正因如此,我们进一步升级打造出‘讲+’3.0版——‘讲+X’。”

    升级后的“讲+X”文明实践项目,全面拓展服务维度,精心打造了“讲+理发”“讲+留影”“讲+剪纸”“讲+义诊”“讲+演出”等一系列暖心服务矩阵。目前,“讲+X”文明实践项目主要以“点单”和“派单”的模式灵活开展。静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根据点单村镇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策划多样化文明实践活动,将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群众心坎上。

    如今,在静乐县“讲+X”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理发服务惠及2万余人次,文艺演出惠及3万人次,3000多张“留影相框”定格幸福。

当前:A1版(2025年09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