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主动走进剧院?
——线下戏曲节的火爆与戏曲“青春流量”的崛起

    9月5日晚,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拉开帷幕。在接下来的20天里,从京剧的铿锵水袖、越剧的缠绵婉转,到黄梅戏的明快乡音,再到舞剧的肢体诗行、话剧的声情并茂,涵盖20个戏曲剧种及不同艺术门类的42部精心打磨的优秀剧目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年轻人带着好奇与审视走进剧院,也为传统舞台注入了鲜活的“青春流量”。

    事实上,此次戏剧节受到众多年轻人的喜爱,只是传统戏曲与青春潮流碰撞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传统戏曲正以开放姿态拥抱新时代:街舞与戏曲跨界融合,催生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爆点;青年一代主动接过传承薪火,让古老艺术掀起新生热潮;数字技术赋能古今交融,为戏曲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一场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正在传统与青春之间悄然上演。

    “圈粉”  戏腔歌曲出圈,年轻人从“听不懂”到“跟着唱”

    “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当这段戏曲腔响起,京剧的韵味与歌曲的情感深度完美结合,飞入无数人的耳蜗与心间。这首名为《赤伶》的戏曲,化用昆曲《桃花扇》内容,用戏腔演唱,将戏曲元素和流行音乐结合,让流行乐也有了一唱三叹的悠远韵味。

    其实,国风戏腔在流行音乐业内并不新鲜。在周杰伦的《霍元甲》中,他模仿旦角的小嗓唱着“小城里,岁月流过去”,在陶喆的《Susan说》里,他则唱了“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在《新贵妃醉酒》里,李玉刚则明显突出了“戏腔”演唱。以前“戏腔”仅是流行音乐里的某种点缀,如今各类视频平台里年轻人已经习惯用“戏腔”表达自我,国风戏腔用创新的表达形式,梦幻的跨界联动,让年轻人为之心动。

    国风翻唱、戏腔和流行音乐结合已然成为一股热潮,电子国风、DJ版改编歌曲各种创意层出不穷。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平台接触和了解戏曲,不少戏曲演员也通过短视频走红网络,成为“网红”。

    “上戏416女团”就是其中的代表。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生杨淅、边靖婷、朱鹮、程校晨、朱佳音以宿舍号为名组团,凭借京剧戏腔歌曲在网络走红,相关短视频累计获赞量破2000万。

    “以前觉得戏曲很遥远,听不懂也看不懂。但是通过这个女团的视频,我发现戏曲原来这么好听、好看,而且很有趣。”“00后”网友小李说,“现在我还会跟着学唱几句。”

    还有很多戏曲演员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戏曲之美。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B站UP主“祖瑜兄”曹祖瑜致力于京剧艺术在当代年轻人中的推广和普及,将京剧与当下流行元素结合进行创新,因用戏腔演绎流行歌曲走红网络。

    在曹祖瑜看来,戏曲文化、戏腔歌曲出圈,是因为大家的包容性变强,以及中国年轻一代人的文化自信日渐增强,“希望我们青年一代能多了解多尝试非遗,并且带到世界各地”。

    很多戏曲院团和演员纷纷开启直播,在直播间里唱戏、教戏,与观众互动交流。90后王宁是北京京剧院的言派老生传人,之前线下演出中断的时候,和剧团同事“把直播间当成练功房”对戏、练唱,结果意外打开传承言派的新方式。

    网友“跳跃的旋律Cw”说:“戏腔和流行碰撞太惊艳!听着旋律仿佛穿越千年,传统美学永远打动人心。”

    现象  青春身影涌入剧院,戏曲舞台添“新流量”

    “我第一次走进剧院是因为昆曲的美深深吸引了我。”23岁的审计工作者月思“入坑”昆曲一年多,一次机缘巧合下看了场昆曲展演,就被昆曲演员的唱念做打和精湛表演所打动,至今已在剧院观看了8场昆曲演出。“年轻人看昆曲不再是少数,剧院内年轻面孔出现比例很高。”月思说,年轻观众不仅爱看昆曲,还会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和推广昆曲,形成自发的文化传播圈。

    无论是传承已久的戏曲、扣人心弦的音乐剧,还是充满思想碰撞的话剧, 当前,众多像月思一样的年轻人都正在用他们的热情和掌声为剧院注入新的生命力。

    戏剧是“活”的艺术,它依赖“人气”。当老一辈观众逐渐离场,年轻观众能否持续涌入,直接关系到剧种能否存续、舞台能否繁荣。当下,年轻人对戏曲的热爱,为戏曲舞台增添了“新流量”。

    年轻人对世界的独特感知、对现实的犀利洞察、对情感的别样表达,也正成为戏剧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中国戏剧在坚持守正的同时,也正不断地在内容与形式上创新,用年轻化的表达来吸引新一代的观众,让戏剧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如昆剧《牡丹亭》在夜晚的苏州拙政园上演,巧妙地将园林化为舞台,既丰富了戏剧的场景,又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当前,中国戏剧节的舞台在杭州铺开,正是一次向年轻人发出的盛大邀约——不妨走进剧场,触摸这份“活”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戏剧节,近年来,各类戏曲节在全国各地频繁举办,且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与此同时,一批90后、00后的青年演员逐渐进入观众视野,扛起大戏唱主角。今年4月在南京首演的昆剧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由50名“00后”高校学生组成演出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2岁。6月甬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传承版在浙江演出,上台的演员中,八成以上都是宁波市甬剧团最年轻的第九代演员。

    “戏曲传承发展,敬老人、推新人,传递接力棒,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十分重要。”中国文联副主席孟广禄撰文指出。

    突围  创新叙事表达,传统戏曲“青春焕新”

    “川剧高腔亮一嗓子,硬是幺不倒台;古戏台上跳街舞,更是幺不倒台……”今年8月,重庆市川剧院与不齐舞团合作推出作品《幺不倒台》,将川剧的造型身段与街舞的动感节奏融合,并注入地道的重庆方言说唱,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川剧街舞。

    “‘幺不倒台’是川渝地区方言,在戏班里面是说角色演得好,观众不让你下台,这是对演员的高度认可。”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说。

    “街舞+川剧真的很棒!”“希望看到更多传统文化结合新元素,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对此,不少网友给出了正面反馈。“我希望我们以后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一些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相结合的作品,通过这些跨界作品,使观众有一个了解传统文化的新窗口。”重庆市川剧院青年演员万玥含说。

    川剧与街舞的结合是传统戏曲寻求突围之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不同剧种表现形式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带来了新的艺术效果。

    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婺剧《三打白骨精》借鉴了川剧“变脸”的表演形式,白骨精扮演者杨霞云通过变脸,配合服装的瞬间更替,将角色的“皮、肉、骨”三重形态具象化。黄梅戏与枞阳腔等多声腔的跨界融合催生出轻喜剧《汤生与鹂娘》,剧中枞阳腔的苍劲与黄梅戏的柔美灵动碰撞交织,唤醒古老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而在2024年举办的第十一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艺术家们以大胆的创新、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情感表达,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场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吸引了8000余名。开幕大戏豫剧《复活》改编自托尔斯泰名著,这也是豫剧首次演绎西方文学经典;小剧场这一独特的艺术舞台,不仅为传统戏曲开辟了新的展现领域,更使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绽放出新的光芒。

    展望  让更多年轻人走进戏院,戏曲还需打开新空间

    不可否认,传统戏曲在年轻人中的市场还是很小。戏院为什么留不住更多的年轻人?问题的答案,恐怕从业内人士到大部分年轻人都有一些心照不宣。

    其实,戏曲传承发展得好不好、有没有发挥作用,衡量标准就一条——有没有人愿意看、能不能看得进去。在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赵迎芳看来, 将年轻人挡在剧场外的不是那几十元的票价,也不是演出时间长或者剧场条件差,关键还是舞台呈现出的内容能否触动人。

    地方戏曲地域性强,有绝活、接地气一直是地方戏曲的安身立命之本,使其能够守着一方水土,自吟自唱度过几百年。 在今天,没有创新和活力的话,地方戏曲很难走得远, 在戏曲年轻化上下功夫已是势在必行。

    在潍坊一所中学担任语文教师的周女士,讲课时常会涉及传统戏曲的剧本内容。“得承认,经典戏曲的文本写得很有文采,对孩子了解传统文化有帮助。 但让孩子坐到剧场去看戏,他坐不住。我也坐不住。”周女士说,她之前看过一场戏曲晚会,三五分钟还行,时间长了,台上咿咿呀呀听不清台词,台下的人就开始玩手机。如今人们的休闲方式太多了,尤其是年轻人,去剧场看戏显然还不是优先选项。

    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戏曲的未来。不仅戏曲演员队伍要有年轻人,受众更要有年轻人。如果戏曲演出没有人看,或者干脆沦为老年艺术,势必影响各剧种的未来。为了赢得年轻观众,文艺院团就得多动脑筋,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在守住老年观众群的同时多考虑考虑如何培育年轻粉丝, 创作出更多满足年轻人审美需求的戏曲作品,用好能够抵达年轻用户的传播手段,让广大年轻人愿意走进剧院坐下来看戏。

    (综合《人民日报》、央视网、《齐鲁晚报》等)

当前:A4版(2025年09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