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索到扎根的温情旅程
◎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 任秀儿

    我刚到文明办接触“新时代文明实践”这个词时,和许多人一样充满了疑惑,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什么?今天,当看到老大爷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挥毫泼墨、孩子们在文明课堂上绽放笑脸、志愿者穿梭在街头巷尾时,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生动的答案。

    彼时,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刚刚在全国全面铺开,一切都是新开始。眉山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实地测评重要点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标准高、任务重。开始我们就面临着“三无”困境:无成熟经验可循、无专项资金支持、无专职人员调配。“阵地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图纸上。”那个夏天,时任东坡区文明办主任李欣翰带领我们跑遍了全区1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40℃的高温里,我们反复推敲“三全五有”标准——既要确保实践站功能完备,又要让文明实践员真正理解每项指标的内涵。为了能尽快跑完,酷热下每天的矿泉水瓶都能堆积出“金字塔”,我们笑称“把全年份的水都喝完了”。但当在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测评中的建设覆盖率一栏能写下100%时,那些晒黑的皮肤、磨破的鞋底都化作了欣慰——文明的血脉已深深扎根东坡大地。

    硬件达标后,如何激活社会资源的“一池春水”成为新课题。2023年,我开始盘点全区资源,翻遍民政档案筛选出87家注册社会组织,走访20余家机构挖掘“隐形”公益力量。令人惊喜的是,这片土地本就蕴藏着文明基因——东坡读书会用“全民阅读”项目让三苏文化浸润城市,知行悦读坊在东坡人文公园打造家风课堂,连老坛子企业都将泡菜技艺变成“行走的非遗课”。如今,我们已构建起“1+15+N”文明实践网络,当高校教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外卖骑手都出现在志愿者名单时,我终于读懂“实践”二字的深意——它要让所有群体都成为光的源头。

    按照要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每月要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但“理论一听就瞌睡、群众不参与、群众不知晓活动信息”,所(站)的反馈让我们心头发凉,但也让我们认识到,文明实践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要真正走进群众心里。2023年,我和李欣翰主任两个技术“小白”,和成都的开发团队“死磕”了半年建起“东坡区文明实践”小程序,中秋线上答题抽奖活动上线时,服务器一度被挤爆,中秋活动经验《传承东坡文化,绽放中秋魅力》入选省委宣传部编写的《精神文明工作动态》;将理论融入文艺,改编为快板、情景剧,文艺下乡表演场场爆满,欢声笑语中混着一声声“下次还来啊”;水街万人交响音乐会那晚,在群众自发亮起的手机电筒灯光中我忽然明白:文明传播需要找对时代的“接头暗号”。后来走访调查时,一位老农的话让我眼眶发热:“我孙女给在外地的妈妈寄了明信片,你们做的事有温度。”

    常态活动开展了,我们尝试打造示范品牌。2023年,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社区,拿到奖牌的时我和同事都颇为感慨,我忘不了在广告公司守到凌晨3点时的月光,他忘不了暴雨中在永丰村吃光的感冒药,历时一个月集中为永丰设硬件、抓项目、聚群众,让永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它独有的姿态走了出去,同年,东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永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获评全省首批示范点位,肯定了我们的付出。如今,“书香东坡 全民阅读”文化推广服务项目年平均开展300余场,覆盖6万余人次,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互联网+学雷锋种子项目,中心建设经验《弘扬东坡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入选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案例。每当看到孩子们诵读东坡诗词时闪亮的眼睛,就想起总书记“中国有三苏”的殷殷嘱托,而我们正在做的,不正是让千年文脉化作当代文明的养分吗?

    今天再看文明实践是什么。我想,它就是东坡大地上一场温暖的“共谋”——是白发长者与垂髫稚子共同执笔的翰墨飘香,是志愿者红马甲与群众笑脸交织的街头风景,是千年诗书城与现代文明碰撞出的璀璨火花。当理论宣讲化作春风细雨,当志愿服务成为生活日常,当文明新风浸润市井烟火,那些奔走的日夜、滴落的汗水,都化作了街角巷陌最温暖的风景。而我,何其有幸成为这风景中的一抹色彩。

 

当前:4版(2025年09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