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出来、讲出去、礼上去,陕西宁陕把孝义善举融入全民生活——
“绿都”道德IP炼成记
◎ 付国涛 田如意 何妙

    太阳刚刚爬上山头,太山庙镇油房村就热闹起来了。伴随着阵阵鼓乐声,太山庙镇孝义善举先进典型集中礼遇活动拉开帷幕,舞台周边挤满了街坊邻里,唐习平等10名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也随着阵阵掌声,成为村里家喻户晓的故事。这是陕西省宁陕县推进孝义善举工程的生动实践。

    新时代文明之风,正以朴素的方式,悄然重塑着宁陕镇村的精神脊梁与温暖内核。

    ◇ 村民来评议,好榜样从泥土里“长”出来

    在宁陕县,从平凡日常里“长”出来的感人典范扎根于最坚实的土壤、最朴素的农村。

    “都是邻居,谁家好,谁更值得大伙学,我们心里都有数。”渔湾村村民代表杨青树认真地说。每个季度,宁陕县各个村、社区都会选上一天,让村民代表、老党员和村干部齐聚一堂,桌上摆着写有好人好事的评议名单,提议者起身讲述亲眼所见,有人随后补充细节,也有人提出质疑……几番评议后,掌声最终聚焦谁,谁的名字和事迹便会出现在村里的公示栏上。

    近三年,宁陕县已累计开展道德评议会1000余场次,评选正面典型700余例,其中3人入选“中国好人”候选人,3人荣登“陕西好人”榜,1人入围陕西省第七届道德模范候选人,5人被评为“第五届安康市道德模范”,11人被评为“安康好人”。这些由大家共同“评”出来的榜样,这些从“泥土”中生长出的凡人善举,已成为“绿都”宁陕鲜活的精神标杆。

    ◇ 干群讲事迹,好精神从乡村里“走”出去

    榜样既立,如何让这些宝贵的精神力量直达人心?

    宁陕县的选择是“最熟悉的宣讲员”。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善行有了贴地气的温度。

    “邱尔红,她用超越血缘的守护,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身患一级精神残疾的婆婆,用爱与温暖撑起了一片晴空。”8月3日,在城关镇孝义善举先进典型集中礼遇活动现场,东河社区居民代表项兴兵站在舞台上,向大家深情讲述龙泉村先进典型邱尔红孝老爱亲的事迹。“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乡亲,他们做的事就在身边摆着,比电视上说的还亲切。”城关镇群众朱彩琴说道。

    为了实现“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宁陕县以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打造群众身边的孝义事迹宣讲舞台,鼓励镇村干部讲、群众代表讲、孝义模范自己讲,每一场讲的都是乡邻口中的真人实事,让广大群众产生深深的共鸣。

    ◇ 礼敬德行者,好风气在小城里“吹”起来

    礼敬德行者,既要产生精神共鸣,也要有现实的呵护。

    每一场孝义善举先进典型集中礼遇活动,都承载着看得见的关怀与价值认同。“真没想过照料自家老人,还能得到这么正式的奖励。”新场镇孝义之星郑庆瑞有些腼腆,“父母养我小,我养父母老,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朴素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

    为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宁陕县聚焦文明培育,出台实施《礼遇帮扶道德模范实施办法》和《礼遇孝义善举先进典型的活动方案》,通过物质礼遇叠加精神尊荣给予道德模范崇高礼遇。今年,宁陕县在11个镇连续组织开展孝义善举先进典型集中礼遇活动11场次,共礼遇63个村(社区)的孝义模范代表68人,有效引导孝义模范道德力量从“个体示范”向“群体效应”转化,好民风吹遍宁陕大地。

    当凡人善举的星光被看见、被呵护、被传颂,美德就会在乡野间扎根,善行便会在脚下生长。

 

当前:B1版(2025年09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