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社区食堂从“火热开灶”到经营乏力,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难以兼顾
社区食堂路在何方?
◎ 本报记者 施华琼

    困境原因

    人力、食材、房租支出上涨,但因公益服务属性,社区食堂餐食定价远低于市场价格,且客流不稳定、经营人员服务意识薄弱等问题,导致了经营困境

    破局路径

    在提升品质、稳定客源、降本增效等方面寻求新路径,将公益性与市场化可持续运营相结合,通过多元业态破局,扩大服务半径,加强共建共治

    近年来,全国各地社区食堂陆续开设,不仅以低价、实惠的菜品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也逐渐成为不想做饭、不会做饭、没时间做饭的年轻人的用餐选择。但如今,“火热开灶”的热潮过后,有些社区食堂却因多重压力陷入困境,甚至歇业关闭。

    部分社区食堂为何难以为继?又该如何转型升级、突破运营枷锁?近日,记者展开了走访调查。

    现实困境

    成本高、客流散、体验差

    “以前中午常来这里吃饭,下午买点包子馒头,很方便!”在四川成都的一家社区食堂前,72岁的蔡秀华看着食堂玻璃门上贴着的“铺面转让”字样,望着空荡荡的餐厅,语气里满是惋惜。

    类似的社区食堂悄然闭店现象并非个例。北京、西安、沈阳、杭州等多地均有社区食堂停止经营的公开信息。

    这些社区食堂的关停,原因何在?

    四川省广元市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泽全指出,人力成本上升、食材价格及房租上涨,是社区食堂运营者面临的主要压力。

    “人力、食材、房租这三项支出,每年都在涨,可菜品定价却不敢涨。”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利州区260平方米的社区食堂为例,在固定成本方面,前期装修投入以及房租成本,月均2万余元;1名厨师、2名服务员、1名保洁员,每月人力开支超1.5万元,三项固定成本合计每月近4万元。食材价格也往往受市场波动影响,时有上涨。但社区食堂却因公益服务的属性,餐食定价远低于市场价格。此消彼长下,社区食堂利润一再被压缩,导致了经营困境。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曾对40家老年餐桌机构开展典型调研,55%的食堂经营机构表示餐费价格难与成本同步,亏损缺口呈扩大趋势。

    “比起成本高,更致命的是客流问题。客流不稳定直接导致食材备量难以平衡。备少了不够吃,备多了容易浪费,成本更难控制。”李泽全说,社区食堂的核心客群是老年人。但不少老人消费观念保守,觉得“自己做饭更省钱”。同时,一些酒店、连锁餐馆推出自助餐模式,又进一步分流了客源,让社区食堂运营更加困难。

    陕西西安一社区食堂经营者雷先生表示,食堂定价普遍低于市场价,按人均10元消费计算,日均客流需达200人才能盈利,而当前经营远未达标。“即便有政府补贴,分摊到每日的金额也极少,难抵运营压力”。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体验差”也正在成为社区食堂流失客源的“加速剂”。网络平台上,不少网友吐槽周边的社区食堂“每天菜品差不多,吃两三天就腻了”“夏天只有电扇,热得坐不住”“11点半就没菜了”……更有网友反映,部分食堂设在商场地下一层或顶层,老人上下楼不便,选址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此外,经营人员服务意识薄弱等问题,也导致社区食堂的吸引力持续下降。

    破局之道

    模式创新、品质提升、技术赋能

    面对现实挑战,社区食堂如何逆境突围、重新点燃“烟火气”?

    当下不少地区的社区食堂正通过创新升级,在提升品质、稳定客源、降本增效等方面寻求新路径,突破“靠补贴存活”的瓶颈。

    成都市成华区和美社区“岁月厨香”社区助老餐厅优化适老化硬件,从套餐、小碗菜拓展到自助餐,以持续迭代菜品的方式解决“吃腻”问题。江苏海安市“邻澜小厨”引入“机器人厨师”,标准化制作少油少盐菜品、定制餐食广受欢迎,减少对专业厨师的依赖与食材浪费。重庆渝中区金汤街社区老年食堂通过“食堂+旅游+包月送餐+居家养老”等多元业态破局,实现从月亏万元到盈利万元的转变。

    福建福州榕福里社区生活餐厅打造全年龄段共享空间,推出“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全时段经营模式,新增烘焙、咖啡服务等,既保障老人用餐优惠,又靠年轻客群提升营收。安徽合肥科企社区睦邻食堂联动社区党建品牌“小哥食堂”,为新就业群体提供错峰服务、专属折扣和快速补给,既扩大了客群,又缓解了配送难题。

    社区食堂如何才能长效发展?相关人士提出了建议。

    “公益性与市场化可持续运营相结合是关键。”安徽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科企社区党委书记郑委好建议,运营方要精准定位提供差异化服务,对老人要联动部门落实补贴与送餐,对年轻人可通过线上点餐、预约取餐、半成品外带等解决“做饭焦虑”。同时,创新模式打造“自我造血”机制,探索“食堂+健康管理”“食堂+居家养老”等“食堂+”模式,联合社区医院推出常见病健康套餐、举办健康讲座,将送餐员升级为独居老人探访员,拓展服务场景。鼓励居民参与口味反馈、服务监督,强化“自家食堂”的归属感,加强共建共治。

    李泽全建议,一方面,可通过建立中央厨房或联合配送中心,实现多社区集中供餐,降低人工与运营成本;推行数字化订餐系统提前统计用餐人数、按需备餐减少浪费,引入智能厨房设备或机器人炒菜降低对厨师的依赖,搭建数据驱动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化采购与库存,用技术赋能提升效率。另一方面,新建项目要明确牵头单位,依托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等群体保障固定消费人群,加强前期调研,精准评估社区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及实际用餐需求;推动联营模式整合资源,形成“以点带面”的区域化运营网络。

    成都市成华区民政局养老科科长游勇建议开发适老化订餐APP,实现“线上预订+配送到家”,扩大服务半径,同时接入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推动食堂从“人工粗放”转向“数据精准”运营。鼓励多方面创新探索,比如引入营养师设计科学膳食,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通过健康讲座、邻里聚餐等活动加强居民互动;结合社区特色打造文化氛围浓厚的就餐环境,举办美食节等活动,增强社区食堂的吸引力。

    业内人士表示,社区食堂的“烟火气”,本质是“民生温度”与“市场规律”的平衡,需要政府做好精准托底、运营方主动创新造血、居民积极参与支持,三方合力才能让社区食堂成为家门口的“暖心饭堂”,长久飘香。

 

当前:1版(2025年09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